抛弃对低用工 成本的迷恋

17.03.2016  22:59

  杨于泽

  随着社会保障完善,水平提高,有人开始担心:企业增加了用工成本,削弱了竞争力,并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经济。这种声音最早出现在一个经济学家论坛上。

  一个背景是,今年前2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3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2.6%。其中2月份出口同比下降25.4%。实际上,近几年来,中国的出口加工业持续向东南亚转移,东南亚制造正在挤占中国制造的市场份额。

  即便如此,中国经济增速仍在世界前位。世界各国的日子过得相当艰难,中国相对是好的。习近平总书记把今日中国经济定义为“新常态”,9字要诀是“降速度、调结构、换动力”。新常态是一个我们必须适应的现实,也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历史过程。速度由高速转变为中高速,本来是很正常的事。

  有的人喜欢拿中国和越南、菲律宾这样的国家比“企业的竞争力”,觉得东南亚制造把中国制造打败了,这是比错了对象。中国经济是靠出口加工起家的,但经过30多年发展,早就出现了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率先“腾笼换鸟”,将简单加工业向内地转移。现在则是中国经济整体面临“调结构、换动力”的问题。

  2003年我曾到浙江采访,与温州打火机商会会长有过深入交流。据他介绍,日本打火机卖三百元一只,温州打火机单价是两三元,国际竞争力超强。欧盟视为洪水猛兽,设置多种贸易壁垒。其实温州打火机制造商也很困惑,一边是畅销,一边是低附加值,竞争力其实很脆弱。只要欧盟增加一条保护儿童的标准,温州打火机利润就没了。

  10多年过去,中国制造还要和越南比竞争力,等于和10多年前的自己比价格竞争力。中国经济的进步体现在哪里呢?还要不要“调结构、换动力”了?用工成本上升,竞争力不如越南,无非说明中国发展进步了。

  “调结构、换动力”事关中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进入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行列。调结构意味着中国要逐步放弃低端加工业,换动力意味着中国不再依靠低用工成本,而是走向创新创造。

  今天中国以创新创造相号召,近来高调宣扬“工匠精神”,如果不好好保障工人的权利,是说不通的。在制造业一流的国家,比如德国、日本,当工人可以安身立命。武汉原来的中德啤酒厂有一个德国技工,父亲有一家企业,要他子承父业,他却不干,甘愿在啤酒厂当他的技工。工匠是自由职业,吃这碗饭,对产品质量负责,工匠精神的本质是责任与权利统一。我们要工匠做出好产品,就得善待工匠。

  中国必须走出对低用工成本的路径依赖。假冒伪劣产品的根源之一,就是过度的生产成本控制。为了控制轿车、电器的成本,企业就会采购劣质零配件。反过来,控制中国的用工成本,工人很廉价,但中国制造也行之不远。创新创造,是中国制造的出路。用工成本增加,该来的就让它来。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