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抗战老战士魏瑞珍登上武汉市民大讲堂/图

23.08.2015  10:20

抗战老战士魏瑞珍昨日做客市民大讲堂,讲述抗战传奇经历。满头白发的儿子万炳乾一旁“翻译” 记者刘斌 摄

  记者王兴华 余坦坦 罗斌 实习生刘泓甫 汪昊 通讯员山婵媛

  一张张发黄的照片,记录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带着乡音的讲述,把我们带回烽火连天、同仇敌忾的日子。

  昨日,家住汉阳的94岁抗日老战士魏瑞珍和她的家人,登上长江日报与市民之家联合主办的第88期市民大讲堂。

  魏瑞珍老人生于河南省南乐县,至今一口乡音,有时得借助儿子来翻译。老人讲述中九死一生的险境、消灭日军的兴奋,让现场听众爆发出阵阵掌声。

   母女三人一同参加抗战工作

  魏瑞珍上台前,展示了一组老照片,儿子万炳乾做着讲解。

  “母亲1921年出生,河南省南乐县人。”指着母亲年轻时的照片,万炳乾说,抗战期间,母亲任冀鲁豫边区八分区南乐县三区区委组织委员,四区抗联主任,县妇救会主任、县抗联主任等。

  当时,女青年参加革命最大的阻力是家庭,魏瑞珍的父母认为女孩子不能抛头露面。1938年5月的一天,魏瑞珍被同学程墨芝叫走,她骗父母说,去参加同学聚会,从此奔向自己的革命生涯。

  万炳乾指着一张照片说,这就是母亲和程墨芝的合影。“几天前,北京传来消息,程老走了,妈妈难过了好几天。

  下一张照片是父亲母亲的合影。万炳乾说,父亲本姓万,因为革命需要改名张悦斋,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南下贵州,1982年从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政治部副主任岗位离休,2003年去世。“母亲是父亲一生的爱人、战友。

  “这张是母亲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姥姥。”万炳乾说,姥姥不识字,是个小脚女人,却多次放哨、送情报。“这张是四姨,和母亲一样参加革命工作。

  万炳乾说,母亲身上,就是当时全民抗战的缩影。

   58座炮楼下坚持抗战8个年头

  魏瑞珍年事已高,但仍清晰地记得,自己在58座日军炮楼下坚持抗战8个年头。

  1940年4月,日伪军向南乐、清丰、濮阳合击进行“大扫荡”,及时补充兵员成为根据地重要工作。魏瑞珍等人每到一个乡村,大姑娘小媳妇都来看他们的抗日宣传节目。老人现在还记得有句口号:“母送子打东洋,妻送郎上战场。好人要当兵,好铁要打钉,当兵就当八路军。

  日军在南乐县城修起58座炮楼,马路边挖了不少封锁沟。

  魏瑞珍说,1942年7月,敌人在东节村修起了炮楼。经过侦查,魏瑞珍等对炮楼情况有了基本了解,炮楼有一挺机枪,有一个日本兵在楼上做监工,其他日本人在外面游动巡逻。支部同志几次研究,决定端掉这个炮楼。

  7月的一天,村里一名民兵假装民工带人去修炮楼,进入炮楼后突然行动,将炮楼内日本兵杀死,然后悄悄上楼,解决了楼上的敌人,并发出信号。看到信号后,外面埋伏已久的县大队冲出来,将巡逻的日本兵消灭。

  这次战斗,缴获机枪一挺,步枪十多支,手枪两支,将缴获品拿走后,一把火将炮楼烧毁。

  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得知后传令嘉奖:“你们的英勇行动,轰动了边区。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我很欣慰

  老人回忆,当时口粮极其缺乏,老乡们将花生壳、红苕梗、树皮掺和在一起给抗日战士吃。敌人四处抓捕抗日战士,在老百姓的掩护下,魏瑞珍多次从敌人枪口下脱险。

  1942年的一天,敌人突然包围了村庄,嚷嚷着要村民把抗日干部交出来。当时魏瑞珍正在村里一户人家里,家中的老大娘拉着她的手说:“妮儿,如果敌人进来了,你就说是俺闺女生病了,剩下的俺们来应付。”屋外日伪军的叫骂声不绝于耳,她眼睁睁看着乡亲们在日军的推打威逼下咬紧牙关。敌人在村里盘查了很久都没结果,只能撤走。

  一天夜里,魏瑞珍开完会后在一名党员家住宿,由于汉奸告密,第二天天还没亮,敌人包围了整个村子。日伪军把全村群众集合起来,用机枪指着百姓说:“有个姓魏的女的,是抗联主任,你们把她交出来就没事,否则就打死你们。”没有老乡回答,敌人只好挨家挨户搜查,而这时她已经在老乡的掩护下离开了村子。

  这些惊险故事,让现场听众感叹不已。抗日这段经历,对长江日报小记者团的一些小记者而言,只是书本上的文字、电视里的画面,面对实实在在的当事人,他们用热烈的掌声表达着他们的心情。

  魏瑞珍老人颇有感触地说,没有这些善良的老乡,像自己一样的很多抗日战士早就死在敌人枪下了。看到现在这些孩子们生活幸福,自己觉得很开心、很欣慰。

(编辑: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