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造血式”扶贫4年减少贫困人口17万余人

17.10.2014  17:55

   中新网湖北新闻10月17日电 (杨泽文 尚华珍)“我们村现在有核桃、烟叶、代料香菇、黑毛山猪等四大产业,这都离不开市政协扶贫工作队的大力支持。”在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过渡湾镇白峪沟村,村民纷纷说道。

  原来,2009年5月,已调任襄阳市政协副秘书长的杨才举接受组织安排,带领工作队赴白峪沟村开展扶贫帮困工作。五年里,他与当地干部群众水乳交融、同甘共苦,让一个大山里的贫困小山村蜕变为家家有产业、处处换新颜的小康村,这仅仅是襄阳市扶贫开发中“造血式”扶贫的一个缩影。

  在全国首个“扶贫日”来临之际,湖北襄阳市公布,自2011年以来,该市共减贫17.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15.1%下降至10.4%。其中,南河流域减贫9.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28.7%下降至19.4%。

  发言人介绍,2012年,襄阳在国家和湖北省没有将秦巴山区南河流域南漳、保康、谷城三个县整体纳入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规划的情况下,自定片区,自主开发,率先在全省实施首个市级区域扶贫攻坚;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上,依托职业技术院校、农村合作组织等,累计开展雨露计划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8.4万人,先后实施了枣阳新市优质桃、襄州黄龙冬桃、老河口袁冲核桃、南漳肖堰茶产业、谷城五山茶产业、宜城刘猴养猪产业和保康寺坪冬暖式蔬菜大棚等7个连片开发项目。

  当天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襄阳市累计争取中央、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重点县产业发展基金3.37亿元,市县两级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071万元,整合各类行业资金83.84亿元,社会力量累计投入帮扶物资、资金3.69亿元。

  发言人表示,目前,该市正开展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一步精准识别,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落实帮扶措施,开展考核问政,并实施动态管理。同时,将通过改进金融服务、运用现代化营销手段来帮助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实现更多“造血式”扶贫。

  自2010年开展党政地方主要负责同志扶贫责任制考核以来,襄阳市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扶贫开发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先后荣获“湖北省支持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先进市”荣誉称号;2012年、2013年度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评A级;保康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工作连续五年全省综合考评第一,并获“湖北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完)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