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精准扶贫 湖北各地开展特色扶贫三大模式

20.09.2017  18:02
      武陵山区位于中华腹地,是中国现有的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其中湖北省境内以恩施州与宜昌市的部分县市为主。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持政策支持力度的逐年加大,扶贫、脱贫已经进入到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对特困地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湖北各地以党的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履职、开拓创新,因地制宜创新扶贫机制。   秭归:做好资金整合 夯实扶贫基础   宜昌市秭归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武陵山区扶贫攻坚片区县,秭归县深知抓好扶贫资金统筹整合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秭归县始终以脱贫目标为导向、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以扶贫项目为载体,盘活各领域扶贫资金,增加了扶贫资金的有效供给。实行资金跨部门、跨年度、跨层级统筹,将支持方向相同,扶贫领域相关的资金统筹使用,以财政统筹为主体,凡涉农项目及非涉农项目、上级安排及本及安排、当年安排及给转资金、存量资金及增量资金,做到把“零钱”聚为“整钱”,实现了扶贫资金预算一个“盘子”、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口子”,避免了资金使用碎片化。   具体到实施上,秭归县2017年为18个贫困村整合资金1653万元,带动资金投入16433万元,全年整合资金137284万元。除此之外还为54个巩固脱贫村每个村统筹整合资金1000万元用于巩固脱贫。    目前秭归县存量贫困村24个,存量贫困人口44742人,全县计划2019年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巴东:创新产业扶贫 做实扶贫项目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将产业扶贫做大做实,是主导农业产品的恩施州巴东县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巴东县创立“五++”(产业片区+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规划茶叶、蔬菜、药材、干鲜果、畜牧五+大片区。   巴东县由于其独特的地形地貌,耕地面积少、交通不便、海拔高,农产品难以产生规模性的效益。为此,当地政府积极鼓励生态养殖与生态种植,打造循环经济。巴东县将军山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谭显猛向记者介绍说:“公司目前采取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的方式,种养结合,打造生态养殖园、绿色种植园和科普示范园。”据了解,该公司通过合作社带动了151户贫困人口,共计519人,公司如今有山羊1590头,黑母猪31头,家畜的粪便用来做农产品肥料,种植葛根和玉米,葛藤可以用来循环喂养,玉米秸秆用来做饲料,实现立体循环经济,通过循环来降低成本。除此之外,当地政府也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和财政支持,实行“带动一户脱贫奖励500元”的鼓励机制,积极投入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农田农户与市场的距离。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平原种植玉米的成本是500元一亩,而山地需要1200元一亩,一亩玉米田的秸秆可以卖800元,而我们以2毛钱一斤的价格回收秸秆作为饲料,这样一亩田的秸秆可以卖1500元,直接增收700元每亩,并且缩短了时间,变废为宝”,谭经理向记者说:“未来希望我们的经验可以辐射全县,让全县向我们学习,科企协作,早日脱贫摘帽。” 图为巴东县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恩施:开启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   作为“老、少、山、贫、库”地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个县市均属国定贫困县,在湖北省17个市州中,恩施州贫困人口总量最大,要在2020年底顺利实现整体脱贫、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恩施州还面临许多客观困难。为此,恩施州发挥比较优势,依托特有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探索“旅游+产业”“旅游+扶贫”融合发展模式,积极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州,目前全州已建成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16家,2016年实现接待游客436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亿元,旅游产业带动10多万群众脱贫。   2017年恩施州启动了“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让物产变商品,让商品变产品,让产品变品牌,做大做优做强乡村旅游,放大旅游的示范带动效应,丰富“旅游+农业”内涵,切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做大旅游脱贫的文章。2017年以来,恩施州将以“五+级联创”为依托,结合旅“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大力发展旅游+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