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志 帮困先疗心——潜江市思想扶贫的三个故事

17.11.2016  16:35

  江汉平原,鱼米之乡。与贫困山区相比,这里土地富饶、交通便捷,但仍有不少人难以走出贫困。究其原因,思想的贫困是同步小康最大的“绊脚石”。

  潜江以思想扶贫推动精准扶贫,让不少贫困户、贫困村正奋力甩掉贫困帽。

  沙街村:村支书脸红后坐不住了

  竹根滩镇沙街村全村1329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117户389人。

  村支书张书义说,村里离镇区仅5分钟车程,距潜江经济开发区车程不到10分钟,区位优势明显,成为贫困村说不过去。

  让沙街村脱贫,市镇两级这几年没少下力气,但由于村级债务大、人均耕地少、基础设施差等问题突出,该村几经“输血”仍未脱贫。

  可怕的是,人穷志短。“反正是贫困村,当村干部吃力不讨好,都等着政府帮脱贫。”张书义之前,沙街村村支书一职曾4年空缺,“路不通,没人管;停电煮不熟饭,没人过问……

  启动精准扶贫,先从抓党建、转作风抓起。其间,该村不仅选出村支书,群众代表大会、主题党日等活动也陆续开展。

  变化始于2014年。当年,在村群众代表大会上,村民们抱怨排灌设施老化等问题。这些抱怨,让张书义等村干部感到脸红。

  “过去干部们把‘穷’当成习惯,但通过一次次贴近群众,我们越发感到坐不住了。”张书义说。

  此后,张书义带着村干部一次次进城找项目,最终于去年9月争取到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并于今年9月完工。“施工队进了村,10个村的村民放鞭炮欢迎。”这一幕,让村干部心里不是滋味。

  等着送政策,不如主动出击。两年来,村干部跑部门、要政策,陆续完善当地路、电等基础设施。

  干部作风的转变点燃了贫困户的脱贫热情。在村里引导下,他们通过“种植业扶贫、养殖业扶贫、培训就业扶贫、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扶贫”等方式陆续找到致富门路,117户贫困户目前尚未脱贫的仅剩13户36人。

  跃进村:同帮一批不如先扶一人

  小龙虾让潜江不少贫困户致富,渔洋镇跃进村的贫困户却一度很排斥。

  去年11月,潜江市住建委监察室主任肖新海驻点帮扶该村发现,当地很适合养殖小龙虾,就动员大家发展小龙虾产业脱贫。119户贫困户积极性却不高,只愿种棉花等传统作物。

  最难推进的是一组,组里王姓和黄姓两大家族思想过于保守,认为养虾“麻烦,风险太大”。“宁愿都受穷,不愿养池虾。”为让贫困户接受新事物,肖新海首先便是在各组里寻找思想较开放的人选,一组村民黄国祥便是其中一个。

  肖新海向单位争取资金,包车、包餐这才说服大伙出去看看。12月,他带着56个村民代表赴龙湾镇和白鹭湖农场参观小龙虾养殖。“一亩收益少的5000元,好的可超过万元哩!”在参观点,听着当地农民的讲述,黄国祥心里发痒。“我说的再好,他们不会信,但请农民来说,效果可就不一样。”肖新海说。

  回来后的黄国祥变了,开始主动找肖新海商量养虾的事。今年元月,他借来2.1万元养殖小龙虾,4月首批小龙虾上市,卖了近千元。7月,又卖了300多斤虾,赚了1万多元。

  看着黄国祥赚了钱,组里人也坐不住了,纷纷提出要跟着他一起干。如今,该组12户贫困户,户户养虾。

  雷乐村:扶贫就要扶进对象心里

  8年前,潜江市建筑市场管理站结对帮扶渔洋镇雷乐村。如今,这里成为周边村变化最大的村。

  驻村伊始,驻村工作队面临着诸多棘手难题——雷乐村位置偏僻、土地沙化贫瘠,农业靠天收,人均纯收入不足5000元。

  工作队相继为雷乐村争取项目,彻底解决了出行难、生产难的问题。但具体到贫困户脱贫,不少贫困家庭有畏难情绪。

  扶贫就要扶进对象心里,工作队决定将扶贫重点转为情感扶贫,帮他们建立生活、生产中的自信。

  贫困户贺开清的儿子因病去世,一度消沉,对脱贫不抱希望。此后,工作队经常入户关怀安慰,并提供养牛技术和资金,鼓励他尝试养牛脱贫。

  贺开清说,自己也想脱贫致富,但失去儿子让他提不起干劲,“工作队一次次上门开解,我觉得不做点事儿对不住他们。

  爱心,一点点融化贺开清心灵的坚冰,最终让他走出了悲痛阴影。如今,贺开清养了14头肉牛,家庭年收入2万多元。

  用情、用心,扶起的是扶贫对象的“”。今年8月,五组谢圣模打算发展青蛙养殖,由于流转不到足够土地,他一度准备放弃。工作队想办法,出主意,最终帮他流转到土地。(彭磊 雷丰 成妍)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