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不落一人]郧西:从大山搬出来 让腰袋鼓起来

15.01.2016  22:18

图为:郧西县集中搬迁小区。(视界网 杨洪霞 摄)

  8日清晨,当冬日的第一缕阳光撒在郧西县土门镇平原村三组,平原村保障性安置房内,便有住户准备出门忙碌了。这栋三层楼的明亮建筑,可供10户人家居住,是2015年10月新落成的。如今,每套房都已迎来它的新主人。66岁的五保户李德银便是其中的一位。

  老李的新家是一套一室一厅并配套厨卫的公寓,面积38平方米,水通电通,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客厅正中还挂着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

  50英寸液晶电视。

  搬出来的幸福晚年

  老李原本独自住在高山上的一间土危房里,守着一亩多玉米地,艰难过活,那里不通水也不通路。老李的新邻居们,多是和他一样的孤寡老人或留守老人。搬进这保障性安置房,一楼就是老年活动服务中心、村级卫生室。村里不仅将配套设施齐全的保障房无偿提供给贫困户居住,还安排村医每月为其体检,除原有的自留地外,还在安置房附近为每户分了1亩菜地。

  2015年,郧西县以村为单位,共投入1025万元,建设保障性安置房,成功解决了410户像老李这样的五保户、特困户住房问题。不放弃一个贫困户,也不白养一个懒人。平原村党支部书记王明华介绍,搬进新居后,贫困户的精气神显著提高,有的主动找到村委会,表示想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2016年,村里准备把公共通道的绿化工作交给他们做,并支付一定报酬,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搬得安心迁得满意

  郧西县地处鄂西北边陲。居住在高山上的百姓,长期面临土地贫瘠、饮水困难、交通不便等困扰。2015年8月,经反复排查摸底,全县共确认有16154户、47240人的贫困人口,这些人想搬但搬不起。

  县里巧打“组合拳”,整合扶贫搬迁、民政救灾、倒房恢复重建、残疾人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把搬迁户建房补助标准由过去的1万元提高到2万到3万元。还整合交通、水利、国土、发改、林业等资金,为集中统一建房的配套设施建设提供支持。对资金困难的搬迁户,请金融部门降低贷款门槛,执行优惠利率。搬迁户只要未搬出外县,生产资料所有权、承包权不发生变更的,继续享受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

  除建设保障房外,该县还以乡镇为单位,按照“四靠近”(靠近园区、靠近集镇、靠近产业、靠近景区)原则,重点建设安置小区;同时,适当运用分散搬迁等其他安置方式。搬迁过程中,从新居选址、设计到建设,都充分尊重贫困户个人意愿。

  走出穷山生态致富

  湖北口回族乡东川村5组贫困户冯万均一家搬到镇中心新农村建房已经一年多了。曾经,他总得早起走3个小时的山路到集镇卖山货,一年也难挣5000元。而今,他的新家靠近陕西省旬阳县,鄂陕边贸十分红火,人员流动频繁。在村里的建议下,冯万均经营起农家乐,2015年收入达6万元。

  搬得出,更要稳得住、能致富。该县将扶贫搬迁与后续产业发展相结合,全面推进“产业带动型、技能致富型、城镇就业型、美丽乡村型、生活保障型”五大后扶模式,引导贫困户积极发展中药材、烤烟、蔬菜、山野葡萄、桑蚕、核桃、茶叶、油桐、畜禽、旅游服务业等绿色产业,走可持续增收之路。

  搬到安家乡瓦房沟村集中

  安置小区后,64岁的郑克明便将分得的5亩田流转给村企共建的山野葡萄基地了。他和老伴现在每天去基地干活,加上土地流转租金,一年共挣2万元。

  曾经,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而今,一方水土带富一方人。2015年,郧西县已实现扶贫搬迁1200户,共涉及全县17个乡镇120个村。(汪彤 杨洪霞 余林)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
湖北省档案馆关于实体档案暂停提供利用的公告
尊敬的利用者: 省档案馆正在开展库房档案调整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