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主动担当打造三峡屏障 创新作为共建生态长江

07.12.2016  23:35

主动担当打造三峡屏障 创新作为共建生态长江

——生态三峡·宜昌试验国际研讨会专家发言摘登

  12月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环所、湖北省社科院、宜昌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长江论坛·2016分论坛--生态三峡·宜昌试验国际研讨会召开,国内外300多名专家学者、嘉宾代表齐聚湖北省宜昌市,深入探讨打造三峡屏障、建设生态长江的理念、思路和路径。

  据悉,今年初,由宜昌谋划和主推的“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三峡城市群)”成功进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作为“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的发起城市,宜昌主动担责、积极作为,谋划推进生态三峡“宜昌试验”。“宜昌试验”自启动以来,宜昌围绕打造三峡生态安全屏障目标,初步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人城共进、智慧个性、包容共享”的城市绿色发展之路。

  研讨会上,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终身教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德国联邦政府环境顾问委员会顾问马克思·多曼,城乡社区社会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生态三峡·宜昌试验”技术团队负责人赵曼分别作了“城乡地区水和污水生态处理”“生态三峡·宜昌试验”主旨报告。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等专家、学者就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三峡区域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建言献策,提出真知灼见。郑守仁建议,宜昌应在重点保护区内率先执行严于国家标准的污水排放地方标准,创建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表示,相信“宜昌试验”将进一步聚合创新要素,共同成就“宜昌试验”的创新特色。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武汉大学副校长谈广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姚莉、省社科院院长宋亚平分别主持“生态保护和生态三峡协同创新”“三峡水生态保护和绿色能源”“绿色金融和区域生态经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主体功能区建设”主题发言。

  湖北省委常委、副省长、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表示,宜昌将以这次研讨会为新的重要契机,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打造生态中国的宜昌样本,努力打造长江三峡生态文明的亮丽风景线,为祖国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蓝天永驻作出应有贡献。

  城乡地区水和污水的生态治理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终身教授 马克思·多曼

  宜昌举办“生态三峡·宜昌试验”国际论坛,国内外这么多专家集聚在这里,集思广益,共谋长江生态保护,是一件非常有意义、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今天谈到的是“城乡地区污水生态治理”,而关于在现代的供水分配系统中饮用水集中供给是我今天要谈的主要话题。我们要减少城市化影响,改变城市雨水处理方式,实现经过污水处理后的水循环,促进当地区域水循环的平衡。要分析内涝的水量以及造成的情况,理解并且衡量内涝的未来趋势以及危险地方。要对雨水源头进行分门别类管理。另外要对城市河流排水系统进行改良,通过改良对排水系统进行优化,减少下水管道的交叉管线,缩小雨水处理厂规模,减少地表水的污染。要构建污水封闭循环管理系统,并且通过系统安全回收植物养分和有机质,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最小化。要使城市污水资源化发展,它所生成的一些生物能量可以用到家庭供电、发热,或者成为肥料,并且最终能够在水体中收纳。关于农村地区区域污水管理,可以采取优化灌溉技术、降低耗水量,另外还可以借助湿地的方法,还要避免因为施肥不当导致的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污染。我们需要找到技术解决办法,在农村地区得到更好的部署,将污水处理之后再利用。

   宜昌试验”的进程与展望

  城乡社区社会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生态治理“宜昌试验”技术团队负责人 赵曼

  为了守护三峡防线,培育生态文明的微观基础,探索和谐、可持续区域发展道路,宜昌启动了生态治理试验。试验采用市级主导、专家主持、县镇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合作模式,围绕生态守护、生态产业、生态金融和生态公民建设等主题展开。

  长江大保护需要公民、社会、产业和治理能力的协同转型。宜昌试验通过地方立法守护,促进区域生态资本的积累;通过生态产业化、资本化释放生态红利;通过生态公民建设培养忠诚生态卫士、从业者和管理者。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组成部分,宜昌试验对交界区治理、产业生态化、区域动力模式转换等具有普遍适用性。

  目前, “宜昌试验”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第一,试验组织创新。组建了大学、智库和社会组织联盟,对接到政府生态治理委员会;第二,管理职能创新。成立综合执法机构;建立社会组织和产业基地孵化生态产业链;成立自然教育基地、生态人文学校和生态工作者认证中心,支撑生态公民培育目标;成立生态治理公益创投基金会和生态产业基金,支撑生态产业孵化。第三,治理模式创新。试行社会组织合伙人制度,招募社会组织参与生态守护、孵化本土组织和乡土产业;招募生态产业合伙人,孵化原产地+、生态水+、康养、生态旅游等主题产业。第四,动力模式试验。规划一批生态特色小镇。

  为保持试验持续性、可靠性和可复制性,宜昌市与专家团队建立了3年合作计划。下一步的试验路径是,将生态治理试验上升为生态治理平台,通过制度化组织化稳定试验成果,策划一批生态守护产业和主题项目,广泛招募生态合伙人等,逐步逼近宜昌试验使命。

   生态文明与生态工业园区规划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涌

  地球自然生态在4亿年之间是可持续的。生态文明理念绝不止于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而应该向自然生态学习,把社会生态打造成稳定的、可持续的、和谐的、不断进步的生态。生态文明建设怎么来抓呢?就工业领域来讲,就是要科学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创新经济。主要体现在一个界区之内,比如宜昌,使物质流、能流、价值流、资金流、污染流……能够得到充分合理、最优化的配置,使园区内的每个产业都能互相协调、和谐发展。要分析研究价值流,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产值最大化、污染最小化,使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使产业链变“柔性”。比如宜昌拥有丰富的磷矿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强化科技支撑,使它用的更少、产能更大,实现价值最大化。

   三峡水库与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

  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守仁

  宜昌是三峡水库库首所在地,下游接荆江河段,处在长江上游与中游相接部位,宜昌水生态环境保护直接关系三峡库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生态安全,在保障长江流域水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宜昌正在创建江河安澜、饮水无忧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人水和谐、亲水宜居的水生态环境体系,河畅景美、水脉传承的水景观文化体系,创新活力、规范有序的水管理改革体系。建议宜昌在重点保护区内率先执行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污水排放地方标准,力争把生态治理试验区打造成为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的示范区,成为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排头兵。建议要加强长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构建跨区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宜昌将在保障长江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面向生态的三峡水库调度研究与实践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浩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精神,具体落实到三峡水库,就是要开展面向生态的三峡水库综合调度。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水库防洪、发电、航运、供水调度的全过程,在不显著影响水库既定经济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满足重要生态保护目标、敏感时期的关键生态过程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自适应竞争中实现双赢,建立新的平衡,核心是通过调度增加水流流态多样性。建议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需求机理性方面的研究。二要开展全流域控制性水库的综合调度研究。三要做流域控制性水库综合调度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四要开展三峡水库中小洪水关键性控制指标研究。五要进一步优化三峡水库汛后蓄水方式。

   大数据、水生态保护与宜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所长 常剑波

  在数字存取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大数据能为一些特定的决策任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尤其是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个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是在生态保护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全渗透和交织,而不是对“保护”和“发展”进行空间、时间或行业分割后,各自完成自己的“指标”。宜昌生态文明建设应该聚焦两个任务,一是生态保护,二是人类文明发展。切入点就是对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统筹考虑宜昌人文积淀和生物标签,然后用大数据的手段进行数据间的沟通、协调和整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生态保护行动。

  宜昌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很好的历史条件、现实基础,应该以此为契机,在全国率先进行大数据指导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

   绿色金融及其带来的机遇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 马骏

  为什么要发展绿色金融,如何推进绿色金融。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我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是因为我们目前污染型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这主要跟投资有关系,因为污染产业能够赚钱,绿色产业不太赚钱。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就是要激励和引导大量社会资金进入绿色行业。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提出了建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今年七部委发布《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总共有35条。未来我们可以通过设立绿色产业基金、财政贴息支持绿色信贷、建立绿色担保机制、用再贷款支持绿色金融、银行开展环境压力测试、发展绿色债券市场、建立绿色保险制度、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等多种途径建设绿色金融体系。

   区域环境治理顶层设计与环保产业发展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员、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 常杪

  我想更多从中观、微观层面进一步去强化各个领域的顶层设计,当前地方政府面临很多困惑,有技术的选择、目标的确定、考核的办法、检测体系的构建等,这需要我们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详细地分析和梳理。首先,环保大数据是一个工具和抓手,它的主要作用是为我们的环境监管精准化、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便民化提供支持。现在我们主要工作是数据中心的构建,这实际上是对所有数据进行统一的数据仓库建设,配合新的数据挖掘的技术应用,现在我们也在为宜昌市做这项工作。大数据产业规模非常大、发展速度非常快,也是值得宜昌关注的。PPP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下一步建议宜昌加快培育环保产业,加强与外界强强合作,打造区域环保产业,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环境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的双赢。

  发展枢纽经济 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新高地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 汪鸣

  所谓枢纽经济,实际上就是寻求物流、贸易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等这些以“”的形态存在的资源,这些经济流在特定的城市进行聚集实现城市的扩展和规模化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构建和产业集群打造的过程中大力提升枢纽经济地位,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宜昌是三峡通道的重要咽喉,发展枢纽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一是建议完善节点性物流设施,而不是仅仅建多少条铁路、公路。二是建议依托节点设施打通国际国内具有双向辐射的大通道。三是建议创新物流、商贸、信息、结算经济流等要素聚集模式,依托互联网构建各种要素聚集平台。四是建议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改变主要依托物质资源招商的模式,通过枢纽经济提高绿色发展。

   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建设与区域合作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导 肖金成

  推进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建设,有利于加强长江中游与长江上游地区的区域合作;有利于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和三峡库区的水资源保护;有利于加快贫困地区的整体脱贫,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体建议:一是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之间协商合作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区域合作中的重大事项。二是推进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实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流动和优化配置。三是推进区域内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四是构建生态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五是优化空间布局,做到产业合理分布、城市合理分布、人口合理分布。六是建议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七是建议推动上下游共治,探索建立干流上中下游、支流上中下游、相邻省市、关联产业、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之间等的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PPP推进中的几个问题

  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王朝才

  PPP模式的出现,为我们破解困局,筹措资金,加强管理发挥效益提供了很好的机制,但就目前来看,PPP机制的运行还存在“项目落地难”和“私人资本不愿介入”的问题。在三峡生态治理投入机制建设上,要大力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推进实施PPP的过程中,关键在政府方面,要积极应对当前PPP存在的“雷声大、雨点小”、私人资本参与度低等问题,着力加强对PPP功能认识、强化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建立完善法律体系、突破项目实施的难点等。在生态治理投入上采取PPP模式,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快立法进程、推进项目库建设和加强政府PPP方面的人才储备上,提高社会资本的参与热情。

   用近自然异龄混交林涵养生态长江

  中国林科院研究员 侯元兆

  宜昌森林资源极为丰富,辖区范围内2/3都为森林所覆盖。如何利用好宜昌丰富的森林资源、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是摆在生态三峡“宜昌试验”面前的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提出实施自然的异龄混交林。自然的异龄混交林像一个单位一样,有老年也有中年、青年,老的退休、新的进来,是一个充满活力森林。自然的异龄混交林就是我们认为的“金山银山”,这种森林能够生长出极高质量的木头,而且这个林子是永远存在的,它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都达到了最佳结合的状态,且成本最低。

  宜昌森林资源极为丰富,但由于林子小片化、繁碎化,很多的森林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生态效益。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要采取新的策略,充分利用自然异龄混交林这种模式,涵养生态长江的重要水源地。

  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常纪文

  近年宜昌在生态体制改革方面做了一些试点,做得很不错。生态治理“宜昌试验”要更加注重美丽乡村建设,将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生态文明相结合,加强“”的能力建设和“”的基础设施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主体包括地方党委和政府、村两委、村民、外来投资者等。美丽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尊重各地的差异,做到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工业则工业,宜加工业则加工业。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让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要切实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和监督。

  宜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建立自己的战略,建设记得住乡愁,守得住文脉,保得住自然,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改革接地气,可持续的美丽乡村,让农民在时代发展的大格局中共享现代文明社会建设的成果。

  主体功能区制度下的三峡生态治理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宜昌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 秦尊文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三处提到“三峡库区”,三峡生态治理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有利于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开展三峡生态治理,就是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积极投身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其次,有利于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建设。开展三峡生态治理试验,是打造三峡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制度。再次,有利于宜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发展。宜昌以生态治理试验为旗帜和平台,系统整合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试点示范,志在建成国家典范。“飞地经济”是宜昌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双赢的模式。“飞出地”通过开展生态治理,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使绿水清山变成金山银山;“飞入地”的沿江地区,环境承载力强,能够获取规模效益、聚集效益和环境效益,又通过税收分成形式“反哺”山区县。

   把论文写在宜昌大地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 杨灿明

  生态三峡“宜昌试验”成功践行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高度契合了五大发展理念,是一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经典实践。“宜昌试验”的显著亮点是模式创新,总结起来是十六个字,即市级主导、专家主持、县乡主体、公民参与。政府高水平规划调控,市场主体积极承接,县(市)、乡镇承接落实,社会各界和民众广泛参与,智库联盟、高校联盟联合组建专家技术团队,为“宜昌试验”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服务。“宜昌试验”时间跨度长、涉及领域宽泛、主题复杂,“宜昌试验”正在探索高校与政府开展技术合作的全新方式,各方主体必须联合行动、一起走完试验流程。“宜昌试验”气场强大,创新氛围浓厚,我们相信和期待“宜昌试验”进一步聚合创新要素,发挥多方主体在创新链条中的功能作用,取得更加丰硕的试验成果。

   “宜昌试验”主题下的绿色金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产业升级与区域金融”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朱新蓉

  生态三峡宜昌试验以开阔的国际视野,紧扣“美丽中国”这一主题来探索实践,生动地讲述了一个“美丽中国”的宜昌故事。助力生态治理宜昌试验,离不开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绿色金融体系不仅是生态保护、生态治理过程的需求,更是未来金融体系生态化的需求。绿色金融体系首先解决的是绿色价值观的问题,它提倡金融业去支持负责任的生态发展,然后是提供生态保护和治理的全方位金融服务,最终不断为自身发展创造需求,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金融链条。

  宜昌未来金融发展链接生态试验,要着重做好以下三点:一是要加快发展生态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金融;二是要彰显特色,将科技金融作为强市之道;三是要革新思维,贯彻绿色金融新理念,不断拓展金融功能。

   “宜昌试验”的技术路线与内在逻辑结构

  城乡社区社会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生态治理“宜昌试验”技术总监 蒋天文

  破碎化、目标冲突与合作机制缺乏是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面临的现实困境,“宜昌试验”通过建立生态治理平台统筹规划开局,探索跨区域治理新模式。“宜昌试验”以区域治理,生态守护,生态产业,生态金融,生态社会治理为突破口。其使命是依托政府+企业+大学+智库+社会组织的治理机制,构建长江生态治理的微观社会基础,战略性地寻找激励相融的发展路径,塑造生态引擎并实现区域发展动力转型。

  生态守护是“宜昌试验”的首要任务,生态是产业之本。通过战略防守和区域合作共创区域生态品牌,为生态贸易积累资源禀赋。

  生态产业是“宜昌试验”的最终目标,产业为区域立心。通过培育扎根山水的产业链和生态特色小镇的空间布局,实现发展动力转换,释放生态红利。

  治山治水先治人,通过生态公民建立适应性生态人力资本。生态经济有赖于“”的生态化,试验从认知和教育入手,培养未来的生态消费者,生态从业者,生态管理者,为试验提供生态人力基础和公民基础。

   长江沿线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探讨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城乡规划院院长陈红缨

  “海绵城市”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是对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综合整治。

  上世纪80年代,上海通过苏州河整治、骨干河道治理等恢复水环境。本世纪初,开展了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浅层蓄渗、初雨污染截流调蓄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近两年完成海绵城市顶层设计。“海绵城市”建设体现在“大小海绵”之间的和谐相处,绿色的定向开发与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之间的联动、互补、多元并存,体现相关规律的结合,最终来消除城市病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城市建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宜昌试验”中的生态脱贫与绿色惠民问题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邓大松

  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宜昌试验”告诉我们,生态保护应成为脱贫发展的新动力。

  宜昌市不再纠结保护与发展之间的权衡,转而战略性地寻求二者激励相容的发展路径。积极实施生态守护、生态产业、生态金融、生态公民等四大试验,利用地方立法权为生态护航,永久性地保护绿地、山水与水线;积极开展“雷霆治岸、铁腕治水、以标治企、从严治矿”行动;致力于生态资源化、资源产业化、产业资本化,塑造生态引擎并完成引擎替换,释放宜昌丰富的山水生态资源潜力,让产业链扎根“山水”。“宜昌试验”将为生态脆弱区、环库区的脱贫致富提供经验准备。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将围绕生态脱贫、绿色惠民试验任务,竭尽全力服务好“宜昌试验”。

   绿色建桥 建绿色桥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胡汉舟

  长江的生态建设需要携手共进,我们应该创造一种各得其所、各尽其才的机制,实现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桥梁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应该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选择不同的类型,我们将秉承保护优先的理念,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桥梁刻上绿色的印记,实现建绿色桥,绿色建桥,为宜昌的生态治理增添无限魅力。一是从设计源头体现绿色理念,要本着保护最大、破坏最小、恢复最高的原则,努力减少人工构筑对空间的占有,要大力推行桥梁养护,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二是倡导施工管控,提高集约化,使桥梁建设设施得到循环利用,实现绿色施工的高效管控。三是倡导在运营环节加强生态理念,实现桥梁建筑运营的可视化、信息集成化的管理。

   改革试验促发展 打造生态新宜都

  宜都市委书记 罗联峰

  宜都市作为湖北省自然资源资产“两项试点”县市,主动对接、积极谋划,在全市全面开展生态治理试验,努力打造生态三峡“宜昌试验”先行区、核心区和示范区。一是坚持高标高位,创新理念引领。将生态宜都建设上升为市级战略,《生态宜都建设意见》纳入党代会议程进行审议,市政府配套出台《宜都市绿色发展规划》,全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宜都实践版。二是坚持从严从快,先行先试驱动。结合自然资源“两项试点”,迅速推进清江养殖网箱清理、长江岸线码头整治等一系列生态治理项目。三是坚持扶优扶强,转型发展支撑。传承“内生型”“创新型”“共享型”发展,探索“融合型”“生态型”发展,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四是坚持创新创特,试验实践推动。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生态治理领导协调落实机构,构建宜都市自然资源信息预警监测平台,实时监测、动态预警。

   迎接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

  友成研究院执行院长 汪亦兵

  生态文明必将成为后工业文明时代新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不仅指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还包括社会的组织形态、经济形态和技术形态等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生态文明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多元并存、异例并举、共荣发展。对于社会中的个人而言,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社会规范和生活方式。“宜昌试验”还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也具有区域的价值,还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的示范意义。友成基金会素以跨界合作打造社会价值创新生态为使命,在“宜昌试验”这样重大的历史时机中,将可以协助宜昌进行社会创新,成立社会创新中心,围绕社会价值创造,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特征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引导社会价值投资,把宜昌作为社会价值投资地区;引进新公益模式,助力宜昌的生态文明建设。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与重点思考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吴舜泽

  宜昌集“四区一库(水源区、调节区、屏障区、典型区和资源库)”五大生态环境功能于一体,推进“宜昌试验”,对于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对于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和长江大保护的合力形成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对宜昌市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突出生态,实现流域整体性保护,解决生态系统破碎化、生态服务功能呈退化趋势的问题。二是突出水资源保护,强调水资源利用的上线约束和水电设施的生态调度,实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保护,解决污染物排放量大、风险隐患大、饮用水安全保障压力大等突出环境问题。三是突出重点区域,维护生态安全屏障,处理好产业转移与生态保护关系,狠抓重大工程项目,解决重点区域发展和保护矛盾突出、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的问题。

   用GET系统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日本名城大学教授 田村广人

  当今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为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应在不降低生活品质的同时,尽量减少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

  稻田是人为甲烷排放的最大来源。改变以往抑制稻田甲烷产生的研究思路,将稻田作为天然的“能源仓库”,通过发酵罐来加速水稻秸秆中甲烷的产生,从而同时获得粮食和清洁能源,建立名为“GET”的可再生能源系统。GET系统现场生产和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可以将一定区域内的稻田、大棚及休耕地或林地进行区域整合,将农业和林业生产废物转化为生产资源,配合配套设施建立一套可再生能源回收利用的社区化智能网络系统,阻止温室气体进入大气的同时将其作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管理。

  GET系统将能很好的解决我们现有的全球变暖和空气污染问题,这一先进的关键性技术将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性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重视城乡一体规划 统筹流域生态建设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院长 丁宇

  湖北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长江兴则湖北兴,湖北既是长江的受益者,更是义不容辞的保护者。就长江生态保护提三点建议:一是建议通过顶层设计,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的限制,实施流域内城乡一体式规划,以提升农村价值为着力点,推进长江流域的生态建设。建议宜昌充分利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机遇,完善宜昌城乡一体化规划,重点将自然资源的保护、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特色城镇打造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流域的农村价值提升。二是建议将田园城市和“海绵城市”结合。要让城市海绵化,让雨水留得住,最低限度地降低城市开发的影响,建议宜昌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步伐。三是建议提升工业排放监控水平,切实重视水源的保护和严惩污染。在产业的谋划布局方面坚持生态优先根本原则,严格控制苯酚污染,提升针对严惩污染的技术。

   打造生态治理样本 争当绿色发展典范

  远安县委书记 张立新

  远安站位打造全国县域生态治理首试样本的目标,以组建专门机构为依托,以打造生态治理基地为载体,以培育生态公民为基础,以发展生态产业为核心,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为突破,着力把宝贵的绿色资源变为共享的“生态福利”。搭建“1+3”生态治理平台,成立生态治理委员会,下设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执法局、产业办公室3个实体机构。建设金家湾综合试验基地、翟家岭人文导读基地、金桥自然地理导读基地、鹿苑黄茶产业公园等“1+N”多元孵化基地,培育个人、企业、政府全方位生态公民。编制《远安县生态产业五年发展规划》,设立1.5亿元生态产业基金,启动食用菌、茶叶等生态产业培育。实施创建全国县域社会组织总部五年行动计划,成立生态公益创投基金会,加快孵化生态社会组织。召开“生态社会治理研讨会”,确立15家生态社会治理合伙人,开创“政府+NGO+智库+大学+合伙”的共治新模式。

   全力书写高峡平湖的生态新篇章

  秭归县委书记 卢辉

  近年来,秭归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抢抓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宜昌试验”机遇,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力打造生态文明的“绿色高地”。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融入各类规划,建立系统性、立体式的规划体系。坚持把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作为生态治理的突破口,标本兼治,综合防治,全力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治矿“组合拳”。坚持把环境一体改善、生态同步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共建共享。坚持严格管控机制,建立健全环境准入、公检法与环境执法联动、激励约束、生态考评等机制,构筑环境保护“防污堤”。秭归县成功创建全省首个环保模范县城,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村19个。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
湖北省档案馆关于实体档案暂停提供利用的公告
尊敬的利用者: 省档案馆正在开展库房档案调整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