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限制百姓创业的“潜规则”与“玻璃门”

03.04.2015  11:40

    中国的经济转型,新常态下如何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政府的投资,更不能长期依赖政府的财政刺激政策。实践证明,政府的财政刺激政策或许短期有效,但若使得微观经济主体形成了一种“政策依赖症”,则弊大于利,危害甚大。因此,要保持新常态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使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最关键的还是要启动市场经济自身内在的动力与活力。

    如何才能启动市场内生的经济活力?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要给人们尽可能广泛和充分的自由选择的空间与权利。“相信市场”,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也就是“相信群众”;相信市场能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实质上也就是相信广大民众自由选择的集体理性。

    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看,计划经济体制之所以效率低下,说一千,道一万,并非是计划者的无能,最根本性的原因是“计划体制”束缚、压抑和限制了芸芸众生自发的、内生的、依赖自身力量去追求幸福生活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多元化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的单一化。人们自由选择的空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越来越广阔。芸芸众生依赖自身的主动性、创造力追求幸福生活的激情带来了神州大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经济繁荣。有谁能够料想到,在中国的民间竟蕴藏了如此众多的“能人”?这正如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所说,自由不仅是人类发展的目的,而且也是促进人类发展最重要的手段。中国的经济改革实践再一次证明,自由的确是效率的源泉。

    毋庸讳言,我国的改革、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而且曲折的进程。传统的体制机制、传统的思维习惯依然从诸多方面束缚和限制了广大民众自由选择的机会与权利,因而也就压抑了市场经济内生的活力,压抑了民间经济发展的主动性与创造力。例如,“草根”百姓的创业在许多地方依然要面对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极其繁琐的“准入”门槛,而且,更为可怕的是,新的既得利益者又设置了一些新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潜规则”与“玻璃门”。

    总之,市场经济的活力源于广大民众的主动性与创造力。进一步深化改革,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要从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拓宽广大民众自由选择的机会与权利。(作者:曹阳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见习编辑 张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