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四项举措扎实抓好普法依法治理联系点工作

11.07.2014  12:37

  “六五”普法实施以来,宜昌市按照“全面部署、突出重点、典型引路、整体推进”工作思路,以全面实施“法律六进”、法治创建活动、法治文化建设为抓手,普治并举,以点带面,深入推进全市“六五”普法依法治理联系点工作。

  一、着眼实际,以点带面建立“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为进一步树立典型和推广经验,充分发挥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带动和示范作用,市司法局制定出台了《宜昌市“六五”普法依法治理联系点工作制度》,确定宜都市、远安县、当阳市等6个县市区为法治建设工作联系点;秭归县、夷陵区、西陵区为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联系点;市地税局等9个单位为法治单位创建工作联系点;伍家岗区韩家坝社区等12个单位为“法律六进”工作联系点,建立健全市依法治市办公室、县市区(市直部门)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联系点单位“三点一线”的工作网络。市依法治市办公室负责联系点工作的整体部署与宣传推广;县市区(市直部门)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负责实地指导与阶段性督查;各联系点负责实践探索、创新创优与总结提炼,努力形成学法机制健全、普法阵地固定、特色亮点鲜明、经费保障有力、台账制作规范的工作局面,为努力实现全市法治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完善制度,充分发挥联系点典型带动作用。为全面推进联系点工作,促进联系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在全面实现联系点工作制度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完善联系点信息交流、重点问题研讨、舆论宣传、评比考核、表彰激励等工作制度。在推进法治宜昌建设进程中,各联系点大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法治创建活动。积极参加申报首批全省、全市法治县(市、区)、法治单位创建评选表彰活动,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和“诚信守法企业”、“依法治校示范校”等争创活动,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每年召开一次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座谈会的形式促进全市各联系点之间学习交流,组织有关单位到各联系点参观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建立联系点工作考评制度,完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将联系点工作创新等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对联系点实行动态管理,对工作成效不突出,不能起到示范作用的单位,每年进行一次调整。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联系点及时进行表彰激励,推动联系点工作健康持续发展,充分发挥联系点示范带头、辐射牵引作用,有力促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推进。

  三、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宜昌三峡电视台《法治宜昌》、三峡日报《普法第一线》专栏、宜昌广播电台交通频道法治专题节目、微信、微博、QQ群等平台,通过组织开展“法律知识月月讲”活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集中宣传活动等载体,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和展示联系点法治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优秀成果,并以老百姓身边案例为主线,邀请法律专家讲评,对重点法律问题和涉法事件及时宣传和正确引导,使群众从普法依法治理联系点作法中学到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为联系点在广大群众心目中树立起法制宣传先进形象,为联系点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四、注重创新,实现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新发展。各联系点既是在以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先进单位,又是新一轮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示范单位。各联系点在传承原有经验做法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紧紧围绕本地本部门干部群众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实际,努力在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上有新突破。宜都市建立了普法责任主体、执法主体分层负责和责任倒追制,签订了《“谁执法,谁普法”责任状》和《“六五”普法暨法治建设责任书》,工作机制更加健全;远安县完善领导干部学法考试奖惩机制,组织全县各乡镇、县直各部门领导班子成员集中进行学法闭卷考试,对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下人员由组织部门进行训诫谈话,所在单位不能评为“五型机关”优秀等次,工作重点更加突出;当阳市在法治文化“培根工程”中建成以“法治文化示范户”为龙头引领的全民法治文化示范体系;夷陵区建成了法治灯箱一条街,突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工作载体更加丰富;市地税系统开展法治单位创建起步早,活动实,成效显,提升了行业部门法治化管理水平,在全市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韩家坝社区深入实施“法务网格工程”,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工作实效更加凸显。全市共有17个集体、8名个人被表彰为全国、全省“六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宜都市被表彰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吴婧)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