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突出“六抓”,农业特色产业高歌猛进

21.11.2014  18:50
今年以来,房县以“四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为统领,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以打造绿色品牌样板区为抓手,深入实施“农业稳县”战略,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市场化理念经营农业,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之路,强化“六抓”举措,强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切实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全县农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抓基地,实现规模开发。立足资源优势,以“四个百万”工程建设为抓手,以专业乡镇、专业村建设为重点,以打造全省道地药材名县、全省高香绿茶板块基地县、全国食用菌强县、全国有机蔬菜示范县、全省山羊大县、全省核桃生产大县为目标,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思路,大力发展“中药材、茶叶、食用菌、蔬菜”等农业特色产业,打造产业片区,扶持种养大户,加速生产要素区域性集聚,实现规模开发,推进产业创高效。全县初步形成了长短结合、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已初步建成以窑淮、姚坪为重点的茶叶产业片区,以军店、门古、上龛、五台、万峪为重点的药材产业片区,以军店、化龙、门古为重点的核桃产业片区,以红塔、青峰、土城为重点的山羊产业片区,以大木、土城、野人谷为重点的绿色无公害蔬菜产业片区,以九道、上龛、沙河为重点的烟叶产业片区,以土城、青峰、门古为重点的食用菌产业片区,以城关、红塔、野人谷为重点的大鲵产业片区。截止2014年末,全县茶叶基地总面积达到12万亩,开采面积6.5万亩,茶叶总产量920吨,产值2.7亿元;药材基地总面积达25.2万亩,总产量10万吨,产值5亿元;全县椴木黑木耳达12万架,袋料食用菌达2000万袋,总产量1.4万吨,实现产值4.2亿元;全县蔬菜播种面积达14.5万亩,产量达18.5万吨,产值达5.5亿元;核桃种植面积达47.83万亩,山羊饲养量达96.9万只,养殖大鲵50万尾。
二、抓龙头,延伸产业链条。以打造绿色农产品加工核心基地为目标,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市场化方式经营农业,大力实施“亿元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农业产业化提升”等三大工程,集中精力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快速、持续发展,促进产业化经营提档升级。着力培植龙头。对全县2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出了监测通知,其中17家企业提交了监测材料。遴选湖北恒隆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房县味味食品有限公司、房县瑞丰食品有限公司3家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新增湖北房县星梦源服饰有限公司和房县瑞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2家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借助活动平台,宣传推介房县特色农产品。积极组织10家企业参加首届中国汉江流域(襄阳)农博会,古月香核桃油和天森包公蛋获金奖,3家企业参加第十一届武汉农业博览会,房县黑木耳、房县香菇热卖。加大产销衔接力度。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扶持“农超对接”,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神农本草中药饮片公司同全县药农签订订单12万亩,吴氏茶叶在红塔、姚坪、白鹤签订原料收购协议0.8万亩,神武山珍、诗祖故里在青峰、白鹤建设食用菌基地1万亩,嘉禾粮油在门古、红塔、军店、万峪等乡镇订单生产优质水稻1.5万亩,全县特色农产品订单面积达到40多万亩,带动农户10万户,近40万人。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现已建设专业村86个,其中茶叶40个、中药材25个、蔬菜8个和食用菌13个。初步形成了以恒大纺织、昂欣布业为龙头的纺纱织布,以神农本草、武当动物药业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以稻花香集团、庐陵王酒庄、兴祥黄酒为龙头的食品饮料,以聚达食品、神武山珍为龙头的绿色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4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企业4家,市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企业24家,外贸出口企业7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型企业5家。预计2014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将达45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加工产值28亿元。
三、抓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以打造全省山区特色产业名县为目标,主打绿色,推行标准化生产,突出品牌建设,打响知名品牌。今年,已认证有机食品(神农峡牌有机茶)1个,绿色品牌(“羿神”牌嘉禾绿色大米)1个,4个无公害畜产品(鲜鸡蛋、鲜肉鸡、生猪、肉羊)。新增绿色食品认证面积1025亩、产量400吨,无公害产品认证新增规模生猪5000吨、肉羊10500吨。大力创建特色品牌,及时申请注册“九湖湿地”、“神农顶”2个蔬菜商标,房县黑木耳和香菇入选首批中国欧盟地理标志互认证,“房县黄酒”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房县冷水红米”地理标志认证已通过农业部专家组评审,“房县绞股蓝”、“房县白及”、“房县北柴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初审公告。“房县小花菇”亮相央视《舌尖上的中国2》,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成为房县的文化符号。经“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房县黑木耳、房县香菇品牌价值从2009年的0.53亿元、0.51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8亿元、1.95亿元。
四、抓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创新投入机制。坚持政府引导,以企业或农民投入为主体,激活民间资本,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多渠道增加农业产业开发投入。不断探索专项资金扶持的新形式,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在基地建设、龙头企业、中介组织、配套设施建设、市场开拓和品牌创建上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推动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今年,整合项目资金2.87亿元,推进食用菌、中药材、核桃、山羊、烟叶、茶叶、蔬菜和大鲵等“八大”产业发展。创新经营机制。完善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土地资源整合,使土地向产业大户、龙头企业集中,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集约利用,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采取签订购销合同和开展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基地农户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推动农产品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神农本草中药饮片公司在军店三溪沟村流转3000亩土地发展白及、苍术、北柴胡、桅子,三鑫生物在土城镇龙坪村、中坝乡下坝村流转1000亩发展虎杖,十堰神农武当医药科技园有限公司在万峪乡小坪村流转土地3500亩发展丹参、黄精、桔梗等药材,房县富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在万峪乡大堰村流转500亩土地发展金银花;上海三义兴发食品有限公司在青峰镇流转土地800亩发展高山蔬菜,湖北盐业集团绿福源食用菌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土城镇流转土地200亩发展食用菌。创新人才机制。积极鼓励产业领军人才和能人发展农业产业,实现引进一个能人,带来一个团队,发展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组织推荐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和优秀人才参加省、市“生产能手、经营能人、领军人物”等评选活动。房县万亩地道中药材GAP示范基地、军店镇青沟核桃示范基地获“十堰市首批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殊荣,湖北武当动物药业董事长陈国明、房县聚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饶英、房县峪坪河天宝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学华、房县红塔镇畜牧服务中心主任郭长君等4人获评“十堰市首批农业特色产业领军人才”。神农本草中药饮片公司入选湖北2014农业产业化“十佳行业领军龙头企业”,房县聚达食品有限公司入选2014农业产业化“十佳‘走出去’龙头企业”。
五、抓科技,提高产业质效。深入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县项目。完善“包村联户”工作机制和“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技术服务模式,遴选技术指导员95人,培育科技示范户950户,带动辐射普通农户9500户,科技入户率达9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县、乡两级农业技术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深入产业发展一线,为种植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助力产业发展。加大专业村的服务工作,扩大示范种植面积,科学管理,发挥示范效益。扶持示范大户,对种植典型户建档立册,跟踪服务,积极帮助解决发展种植中的种子、技术、销售等难题,保护积极性,充分发挥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头作用。按照“扶持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全年跟踪服务”的要求,实施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科技入户”工程等项目,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系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请进来培训与走出去培训相结合等形式,层层选拔确定有一定文化程度和种养规模的核心示范户,围绕粮油、药材、蔬菜、食用菌等主要农作物的高效、优质、安全综合生产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培训,使他们普遍掌握2-3种作物综合生产实用技术。以冬春科技大培训为契机,结合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和“双师型”专家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开展田间巡回培训和现场指导培训,在食用菌、药材、茶叶和蔬菜发展专业乡镇、专业村举办现场技术培训会和观摩会,大力推广普及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在茶叶基地建设上推广“高垄双行双株”两统五改的建园种植模式,提高建园标准,减少建园成本,缩短茶园投产周期,培训茶叶制作工6场次,人员达50人;在药材生产上推广林药套种、粮药间作模式,达到长短结合、高矮搭配,最大限度获得效益,有效规避种植风险;在核桃生产上采取“选引良种、本地育苗、开挖大窝、大苗定植、专班管理”的建设方法,对低产老化果园进行“高接换优”,提高核桃基地建设标准和产出效益;在山羊养殖上普及二元杂交,推广三元杂交,推广“1235”模式;在牲猪喂养上推广“150”模式;在食用菌生产上引进先科、939、135等新品种,推广袋料栽培和“春栽地栽”模式,增加生物转化率和种植效益,实现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大鲵养殖上实现人工仿生态种苗繁育,扩大抗病能力和养殖规模。通过手把手培训、面对面指导,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传、帮、带,培养造就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高技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全年共开展专项技术培训300多场次、4万多人。全县已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引领农业结构调整的领头雁。
六、抓保障,促进产业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一个产业、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健全县、乡两级领导机构,分别明确了一名县领导任食用菌、中药材、茶叶、蔬菜、核桃、山羊、大鲵和烟叶八个产业领导小组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产业的组织、协调、指导、服务、督办、考核。各乡镇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明确专人主抓特色产业发展,明确目标任务,强化措施抓落实。强化考核督办。完善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将产业发展纳入县目标考核管理。按月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强化动态管理,定期对完成情况进行通报。严格考核兑现,奖惩问责,根据基地建设数量、质量进行奖惩兑现,提高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增强引领和示范效果,推进特色产业富农,加速现代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