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水清景美醉游人
(张启龙)8月28日,一群摄影驴友在贯穿房县城区腹地的马栏河晓阳段,架起“长枪短炮”,拍摄欢歌起舞的白鹭,在水面慢游的成群野鸭。水清景美,成为这些国家二级保护候鸟栖息的天堂。
房县城区河流长55公里,是鄂西北县级城区最长的河流。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由于受沿河两岸造纸、水泥、黄磷等“五小”企业的影响,造成河流水污染,导致河中的野鱼、网箱养鱼经常中毒死亡。
为了综合治理河流,还清河于民,该县县委、县政府将治理城区“臭河”蓝图画到底,实行党政领导同责,限期治理不达标者,就地摘掉责任人的“乌纱帽”。
治污,合力攻坚
房县县委、县政府建立了“政府总揽、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合力共建机制,捆绑部门建设、城市发展项目,并把城区河流纳入县区域经济、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的大体系,从而形成多方关注、多方支持、多方参与河流治理的大格局。在县委、县政府的统筹下,由县水务局承担河道堤防、橡皮坝建设,县住建局负责实施堤坡绿化,县环保和经信部门负责督办企业治污,县纪委、财政、审计联合跟踪审计项目资金,确保资金足额到位,足额足用。合力攻坚,有效缓解了治水经费不足的矛盾,拓宽了资金投入渠道,目前,全县完成综合治理河流资金达10亿元。
治污,净化水质
房县净化河流水质决不手软,重拳整治向河流排污的企业,治理黄姜、黄磷、造纸等“五小”污染企业18家,对新入住的企业要求首先建立污水处理站,目前,东城工业园区的久澳化工厂排放污水治理达标,十堰星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建设污水处理站,年底前投入运行。规划投资6836万元,启动工业园区10个工业污染治理项目,用于6家企业废水处理技改,设计日处理废水3万吨;同时,向生活污水挑战,投入3.2亿元,建设城区日处理6万吨生活污水厂一座,在沿河两岸建造、投放垃圾箱500个,依法严厉打击向河道倾倒垃圾的违规行为,从源头治理污水,实现了河流水质达到国家Ⅰ类或Ⅱ类标准。
治污,综合治河
在治理城区河流中,房县采用植物载体固坡技术,在河堤护坡上适当种植生命力强的本地草皮,形成草植物群落,运用水泥生态种植基技术,保证植物的生长。在水流较急,冲刷严重护岸段,则采用土工网、预制六角空心块等形式进行护坡,以加强防洪、抗冲能力。在堤脚防冲部位,就地取材,利用河卵石砌筑,形成鱼巢;在河势平缓、人口集中处设置一些亲水平台和台阶,满足群众生活生产用水,提供一个休闲、纳凉的处所。经过13年连续治理,完成综合治理河流43公里,建设河流人工湖17座,蓄水800万立方米,铺设河堤植生块17.5万平方米,新植草皮7.6万平方米,栽植观赏树木(灌木)10亿棵(株)。
治污,舍得利益
“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项目,我们坚决拒之门外,决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暂时的发展。” 这是房县县委书记柯大成、县长蔡贤忠形成的共识。全县以东城、西城、北城三大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巧打低碳工业“组合拳”,变“招商”为“选商”,优先发展生物质能、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新型工业已成为房县强县富民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因环评不达标,10多个总额达20多亿元的招商项目被房县县委、县政府否决。5年间,实行“生态问责”制度,全县有5名拟提拔干部因治水不力被否决,11名干部被取消评先表模资格。
治污,重在管理
为建立日常管护长效机制,房县将河道保洁引进市场化新模式,养护保洁队通过社会公开招标选定,并与管理员签订养护承包合同,划定河道防洪工程管理养护的范围,确定养护内容、明确验收标准和考核目标。河道管护员由河道管理局统一管理,聘用的管理和养护人员定期培训,全部挂牌上岗,并分区、分段,定岗、定点、定人,每天由河道保洁人员对所负责的区域进行全方位巡视检查和管理,并做好巡查纪录,将巡查发现的有关情况及时通报水政监察大队等管理和执法部门依法处理。引入市场化模式后,改变了河流管理人员、保洁及维护经费不足的态势,实现了日常巡查河流,环境部门不定期检测水质的常态化。
房县综合治理生态河流,形成了“水在城中,城在绿中,碧水环绕,绿韵悠长”的生态长廊带。沿河3000多亩沙滩变废为宝,保护河道沿岸20万人口、18万亩农田耕地安全度汛。 已量身定做成湖北省乃至全国山区县中小河流的生态工程,示范工程,直接受益人口近20万人,来自云南、河南、四川等8个省16个县市政府、水利单位云集房县观摩学习。
“臭河”变清河,不仅实现了水环境发生质的改变,而且为房县经济发展增强了强大的推力,全县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食品饮料等绿色工业年产值超过20亿元,生态文化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逾350万人次,年实现旅游收入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