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抢救性保护民间瑰宝"三腔哑功" 仅7人会演奏

02.06.2014  11:41

  湖北日报讯 (记者饶扬灿、通讯员李先江、杜达巍)近乎失传的房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腔哑功”仍在大山深处流传!昨日,房县文体局文艺创作员张华田在青峰镇发现。

  “三腔哑功”是由高音唢呐、低音唢呐和锣鼓三样乐器合奏而成,吹唢呐的人通过腹腔运气、对喉腔压迫来控制音量的大小,再通过口腔将声音传递出去,演奏时,气势如虹,如龙鸣虎啸,清脆嘹亮。之所以叫哑功,是因为这个合奏主要以吹为主,只吹不唱,但吹的时候又不是传统的那种将嘴鼓起来的吹法,根本看不出嘴巴在动,而是用内力将声音逼出来。

  据当地民间文艺传承人李功进、代明林等人介绍,“三腔哑功”起源于汉朝末期,属民间独有的一个文艺曲牌,到元末明初时形成了吹打乐的雏形,一般在节庆期间演奏。曲牌多以歌颂忠、善、孝、美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此曲牌没有曲谱,由民间艺人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至今。据了解,在房县20个乡镇中,仅有7人会演奏“三腔哑功”,而且大部分人已年过半百,有面临失传的危险。经发掘整理,在该镇已发现了80多首“三腔哑功”曲目,现正进入歌词收集阶段,将在专家整理后报送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申请入录保护。

(责任编辑 余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