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打生态牌 走绿色路
房县地处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水源涵养区,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上的重要一环,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大、责任重。近年来,房县环境保护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关于环境保护的新决策、新部署和新要求,围绕“生态量增质优”目标,竞进提质、奋力作为、开拓创新,使“内外兼修”方略在房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对建设天蓝、树绿、水清、地净的生态人居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用绿色理念 校准生态建设方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态创建的背后,透射出房县努力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艰辛与曲折。
“十一五”之前,伴随着地方工业的快速发展,每年数万户农民种植黄姜,黄姜加工产业迅猛发展。一大批规模不一的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遭遇极大的破坏。“十一五”期间,房县县委、县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取缔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30余家。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近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污染物总量减排和生态治理。县环保局千方百计争取筹措资金,推进生态建设。累计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生态乡镇各1个、2个、11个,国家级、省级、市级生态村各1个、15个、91个,创建成效在全市名列前茅。
“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项目,坚决拒之门外,绝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暂时发展。”县委书记柯大成调研生态创建工作时说,“我们必须根据县情,发挥生态优势,坚持保护生态、经营生态、利用生态、发展生态经济,到2020年,基本达到国家级生态县创建要求,通过国家考核验收,实现国家级生态县目标”。
去年9月,县环保局通过历时半年的前期准备,根据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的5个基本条件和22项技术指标,借鉴其他县的创建经验,数易其稿,报请县委、县政府审定、出台了《房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实施方案》,拉开了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帷幕,实现了“绿”中谋发展的华丽转身。
用绿色思维 打造新型生态经济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围绕建设十堰南部生态工业中心目标,坚持一手抓耗能项目整治、一手抓生态工业培育,强力推进工业项目技术改造,强制关闭华兴磷化、建材化工厂、石英砂厂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50余家,积极引进生物质能热电联产、华新水泥垃圾无害化处理、赛武当新型建材等一批生态环保项目,发展生态产业园6600亩,培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万元GDP综合能耗逐年下降。对重点排污企业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促使企业降低能耗、提高效益,实现环保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紧紧围绕“绿色农业”做文章,大力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食品农业新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生态示范园建设,全力发展“八大产业”,大力培植聚达食品、金鼎制药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引导扶持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截止目前,房县拥有特色农产品品牌6个、农业龙头企业8家、专业合作组织32家、总户数301户,成员人数2176人,社员出资总额达到3.1亿元,标准化山羊养殖小区40个。认证“三品一标”产品品牌55个。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依托“一城拖两山”的独特区位,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优势,整合旅游要素,培育精品景点,完善服务链条,全力建设“生态健康旅游示范区”,努力把房县打造成京津冀人们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和享受自然的“大氧吧”。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强力推进一批旅游项目,改造升级一批旅游景区,建成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2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各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各1个。
用绿色利剑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全面落实,大气、水、噪声、土壤等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家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主要污染物排放逐步下降。通过狠抓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十二五”以来,累计削减COD1342.88吨,二氧化硫削减303.68吨,氨氮削减375.84吨,氮氧化物削减258.93吨,消减率分别为6.83%,17.97%,25.21%,6.54%。
水质持续稳定达标。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水十条”,制定了饮用水源保护规划,明确污染防治工作目标、对策及措施。积极开展饮用水源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建防护栏360米,水源保护警示牌20个。累计关闭小造纸、小电镀、小冶炼企业共8家。筹措资金100余万元,购置一批先进的监测设备,每季度对20个乡镇饮用水源开展一次水质全分析,确保了用水安全。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全县饮用水水源水质有了明显改善,断面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一直保持在100%。加强水源地污染防治,完成水源地畜禽养殖场搬迁,优先开展水源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完善“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三级农村垃圾处理网络。
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成效。严格落实国务院“大气十条”,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对餐饮油烟、煤烟、机动车尾气和扬尘污染的监督管理,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天数每年都在340天以上,优良率达到93%以上。全面开展秸秆禁烧工作。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升级范围再38-75分贝(A),年平均等效声级为55.8分贝(A),交通干线年平均等效声级为64.1分贝,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加快推进机动车尾气监测工作,投资150多万元的机动车尾气监测站投入使用。投资200多万元的空气自动监测站现已通过竣工验收,不久将对外正式发布空气质量。
用绿色机制 助推协调发展
科学有效的机制,是推进绿色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房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从决策、管理、引导,到投入、参与、约束,逐步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绿色机制”,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
建立依法保障机制。按照国家、省市有关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城市管理、能源节约、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县域相关制度,调整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的环境保护委员会,出台《房县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实施办法》,否决内容涉及到18种情形。把环保工作纳入全县20个乡镇、47个县直单位综合目标和党政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主体功能区建设机制。认真贯彻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划定房县生态保护红线,编制《房县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方案》,明确到2020年,形成国土总体开发格局合理、空间利用效率较高、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的生态格局,基本建成促进水源保护地和多产业发展并重的关键战略支点。
探索生态论证机制。在重大项目立项、重要规划编制和重大政策制定方面,认真实施生态承载专家咨询论证和公众参与环评机制。
创新生态投入机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入”思路,重点在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域环境保护等领域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生态投入机制。
完善监督考核机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进行考核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