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关心一起南京车祸

23.06.2015  11:54

  6月20日下午,一起发生在南京秦淮区石杨路与友谊河路路口的车祸,短时间内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一辆宝马轿车以“闪电”般的速度闯红灯,在路口撞上了一辆正常左转弯的马自达轿车,马自达轿车后半车身被撞得粉碎,车上两名年轻人当场身亡。昨天,南京警方确认,被警方控制的王季进就是肇事者本人,其并未酒驾和毒驾,车内白色粉末是玉米粉。警方人士表示,肇事车辆的车速比身边车快一些,但并非“狂奔”。(6月22日《现代快报》)

  两天过去,这起发生在南京的惨烈车祸,依然牵动着公众的神经。人们持续的关切并非毫无缘由,一是太过惨烈,马自达轿车几乎被撞散,两人当场死亡,谁敢保证自己能够避免这样的飞来横祸?二是有关信息不断被推翻,扑朔迷离的细节引发了公众不好的联想与担心——会不会又是一个“我爸是李刚”?

  第一时间披露的信息,目前几乎被全部否定。嫌疑人没有酒驾、毒驾;嫌疑人还无法被认定为逃逸;甚至连车速是否很快都有了疑问。如此剧情反转,看过监控视频的网民当然会更加困惑,甚至是愤怒——为何不公布其他监控视频?具体车速是多少?

  一个疑问接着一个疑问,事件的走向并未像人们想象中那样,一切迅速有了答案。的确,调查需要时间,在此万众瞩目的关头也几乎不可能去造假舞弊,所以有关肇事嫌疑人有背景、被掉包,甚至此案有可能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猜测更多的只是一种情绪表达,包含着对遇难者的同情和对肇事者的愤怒。而要平息种种争议,除了进一步公开调查进展中的各项细节,并及时回应各种质疑之外,恐怕没有更好的办法。唯有通过各种经得起推敲与检验的调查结果,方能平息公众舆论,给所有关心此事的人一个交代。

  归根结底,安全感与公平感的缺失,使得某些突发事件可能迅速演化为一起公共事件,每一个陌生人的积极声援与强烈质疑,不仅是在为受害者讨说法,同时也是担心“背景”“包庇”“摆平”等潜规则在自己身上上演。于此,关心别人的遭遇和厄运,也是关心我们的周遭与明天,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宋鹏伟)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