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光环”其实难副

01.04.2015  11:13

  云南文山马关县人王玉琼,是当地知名的“慈善妈妈”,最近被举报借慈善名义敛财。王玉琼因“筹建敬老院”,从政府手中低价拿地60亩;声称壹基金向其捐助1500万,又从政府手中获得14年出租车广告收益权。然而,敬老院至今都没开工,有关投资一事目前被壹基金证实造假。

  事情的真相如何,一时半会还不清楚。不过,打着慈善旗号敛财的骗局,其实并不少见,只是有的人入了局,有的人没有入局而已。对于一个套着慈善外衣的利益链条来说,它之所以能够形成和运转,并不是凭哪一个人的一己之力,而是在多方有意无意的合力下完成的。

  为何这么说呢?以王玉琼为例,最早出名是在2011年,因为她宣称自己将斥资500万建造敬老院。在媒体报道下,王玉琼声名鹊起。可是,建造养老院还只是个计划,处于“将来时”,谁来确认它真的能实现?随后,王玉琼又打着“壹基金”的名号,开始运营出租车GPS系统并获得相应收益。尽管事后证明其中有诈,当地官员仍表示:“主观上做事的方式方法或许存在一定问题,但客观上达成的效果还是好的”。重重监管屈服、弃责于“慈善光环”之下,终于骑虎难下。

  前不久艺人李亚鹏管理的基金会被人举报违规敛财,曾引起一阵波澜。当时《法制日报》评论称,“在当下公益慈善环境中,想真正从事公益慈善的有识之士,面对现实困扰,常感无力,困难与阻力重重;想借公益名义运作商业项目,获取商业利益的人,又会通过立法漏洞与行业监管的不规范,寻找可以利用的空间与机会。”把这句话放在“慈善妈妈”王玉琼这里,也并无不妥。

  民间个人从事慈善事业,一经宣扬,必然会得到社会较高的道德评价,拥有较强的号召力。同时很多地方管理者也愿意借其名誉“成其美事”、顺道为自己的政绩加分。然而“光环之下其实难副”的几率也很大,症结就在于这种个人声誉和慈善光环,掩盖了慈善应有的专业、规范和透明。依靠难以核实与监督的个人影响力来做慈善,未必不是民间慈善的另一条歧路。慈善应是一种高度法制化、现代化的事业,而不仅仅等于好人、善人捐助公益。何况,多半这种公益还源自公共服务的缺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打破对各种“光环”的迷信,恐怕是最重要的教训。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