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高房价催生打飞的双城生活 华人多“不感冒”

22.10.2014  13:35

  中新网10月22日电 据澳洲新快网报道,悉尼房价的飞涨和越来越严重的交通堵塞,使一些有想法的悉尼人打算离开新州,转而北上,在昆州寻找他们心仪的生活方式,但这些人并没有辞去工作,新州对于他们来说,从一个“”的概念变成了一个仅仅是“工作的地方”。

  悉尼居民Belinda Kerr和Sid Shukla就是这种想法的先行者,他们带领各自的家庭卖掉了在悉尼的房子,转而北上选择北昆士兰居住,过起了生活在昆州,工作在悉尼的“双城生活”。但是对于这种前卫的生活方式,不少华人民众却并不赞成,认为选择在哪居住有时要考虑很多因素,不能仅仅因为生活方式的喜好。

   4房豪宅外加泳池仅67万澳元

  Belinda Kerr和Michael Trehy这对夫妇在今年1月份,从悉尼北部社区Killarney Heights移居到昆州阳光海岸Maroochydore附近的Kiels Mountains,在地图上,两者相距1019公里,如果开车的话,要11小时37分钟才能到达。

  每周二,Kerr就会搭飞机返回悉尼待上两天,经营一家自己开设的位于悉尼Surry Hills的招聘公司,留下丈夫独自照看两人8岁的双胞胎女儿Molly和Ivy。

  Kerr说,每周离开家的感觉让她难受,但是为了想要的生活方式,不得不这样。在昆州,她和丈夫买下了一幢自己梦想中的“豪宅”,要是放在悉尼,这类房子的价格是她不敢想的。

  “在悉尼,每年我们要付的房租都在上涨,真是年复一年从来没有停止过,更要命的是,房价的暴涨更把我们彻底淘汰出购房者的队伍。”丈夫Michael说,租金和房价是“压垮”他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了阳光海岸这个区域,才意识到要想过上我们喜欢的生活方式,又不用背负太沉重的房贷压力,只有搬到悉尼以外的地方。

  去年10月,在Kiels Mountains,夫妻俩买下了一幢4居室房屋外带室外游泳池和独立居住空间的工作室,房价只有67万元(澳元,下同)。“如果我们在悉尼买,就算花上150万,也买不到如此条件的房产。

  对于两地生活成本差异这笔经济账,夫妻俩其实早就算过,即便加上Kerr每周的机票钱、两晚在悉尼的住宿钱,在昆州买房后每周家庭的经济支出,也比在悉尼租房或买房付的房租或房贷要便宜。

  现在Kerr每周只去悉尼两天,这两天的通勤时间加起来要比她在悉尼5天的通勤时间还要短。

   白领取代矿工 生活在别处

  Kerr这种在昆州生活,在新州工作的生活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这类人群因为每周要在不同的城市之间飞进飞出,已经成为一种引起学者关注的社会现象。

  阿得雷德大学专门从事地理研究的Graeme Hugo称,这是一种日趋时髦的趋势,当房屋的可负担性、房屋供应的充足性,对于中等收入者来说,都变成一件困难事情时,适应就成了每个人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在过去,人们可以搬得离市区越来越远,现在搬到州以外的地方,这都是合乎情理的。

  Hugo称,一些夫妻俩都是专业人士的家庭,因为两人无法在同一城市同时找到很好的工作,所以也不得不过起“生活在他处”的双城生活。

  Hugo表示,前些年因为澳洲矿业的繁荣,一提起坐飞机上班的人,人们通常都会想到是矿工,这些人一般在矿山工作一个多月,再飞回家中待上半个月,但这种工作性质实属无奈,因为矿山附近本来就不是宜居的地方,但是随着澳洲矿业潮的式微,现在乘飞机上班的不再只是蓝领技术工人,调查数据也显示,这种趋势也开始向白领工人蔓延。

  2011年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在调查日当晚,工作在大悉尼地区的上班族中,有3400人是居住在昆州,3300人居住在维州。但是在这近7000人,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的每周来回飞来飞去的上班族。

  因为有的人可能在调查当晚,正好去别的州出差开会,所以夜宿那里,而有的人可能在调查当晚,正好在家里工作。

  为了获得更为准确的数据,澳洲统计局准备在以后的调查中再加入一个问题:“被调查者除了现在住的地方,是不是还有第二个家?”该调查还希望了解人们使用何种方式的交通工具去工作,但调查中没有把乘坐飞机作为选项之一。

  结果显示,除了从事矿业的工人,要经常乘坐飞机上下班的人并不多,因此也可以看做,像Belinda Kerr这样居住在昆州、工作在新州的人,正在领导一场“双城生活”的潮流。

  社会人口学家Mark McCrindle称,这种生活方式在过去想都不敢想,但是现在随着两地之间航班数量的增加以及航空机票的持续降价,科技发展使得人们在旅行时间内仍然能继续工作,人们可以一周内在家工作几天,再跨州工作几天。

   不要对双城生活不敢想

  此外,澳洲各首府城市间存在的巨大的房价差距,也让“生活在别处”变得有可能。居住在悉尼Earlwood的Sid Shukla和他的伴侣Simone Matteson以及3个孩子卖掉了房子,在昆州临近Noosa的郊区Doonan买了新的房产,而且没有通过银行贷款,从此过上了不用还款还息的生活。

  Shukla称,从经济上看,这是一个都不需要用脑子想的决定,因为益处是显而易见的。Shukla每周在悉尼工作3天,在他自己开办的视频工作室里工作。

  他们把卖掉Earlwood房产的钱在昆州买下一栋拥有4个卧室的房子,而这只花掉了他们57.5万元,剩下的钱他们又在悉尼的Chippendale,临近Shukla公司的地方买了一个一居室的小公寓住宅,就这样手里还能余下些钱。

  这次卖房让他们过上了自己想要的悠闲生活,两人可以更好地抚养3个孩子,Shukla的妻子Matteson作为一名教师,也可以等到孩子们再长大些,再考虑重返学校开始工作。

  Kerr和Shukla在悉尼都拥有自己的生意,从老板的角度出发,他们都认为老板们其实可以给员工更大的工作弹性,这样就可以实现员工在两个州生活和工作。“既然我做到了,我认为别人也有能力这样做,只不过有些人对于这种双城生活不敢想罢了。”Shukla说。

   多数华人对“双城生活”不感冒

  但Shukla口中“不敢想”的双城生活,对于很多悉尼华人来说,却并非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在一些悉尼华人论坛,大家也对这种前卫的生活方式展开讨论。一些人就直言,华人是不会采取这种近似“疯狂”的生活方式。

  一位叫“龙虾”的华人网友称,华人生活置业一般对“生活方式”和“升值空间”看得同等重要,有时候,后者的重要性还要大于前者。

  把悉尼升值空间良好的房产卖掉,为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移居昆州,是过上了心仪的生活,但对于投资升值来说,并非一个好选择。

  “龙虾”直言,10年后悉尼的150万房子可能值300万,昆州67万的房子到时估计也就值个85万。

  但是也有一些网友称赞Kerr和Shukla的移居选择正确,一位叫“Faye”的网友称,这两位选择“双城生活”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在悉尼各自有自营生意。

  还有网友称,悉尼高房价的“恶果”开始显现,一些人不得以才为此改变生活方式。

  从华人网友的评论来看,更多人还只是在精神上支持这种“双城生活”的想法,虽然同样的钱,在悉尼和昆州可以买到条件悬殊的房子和迥异的生活方式,但从增值潜力、子女的教育机会,职业或生意机会发展等方面考虑,鲜有华人愿意过这种两地奔波的生活。

  有网友戏称,“万一家里有点事情,从悉尼坐飞机赶回来还得一整天时间。

  一位读者在接受采访时亦表示,她基本没有听说身边的华人朋友搬到昆州居住,而在悉尼工作的人,就连从悉尼搬去昆州工作置业的也很少,听到更多的反而是住在别州的朋友搬到悉尼来定居。

  她表示,华人还是喜欢居住在华人周围,形成聚居区,而且因为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她身边不少朋友是选择在大悉尼范围内实现“移居”,“有些朋友一开始住在治安或环境比较差的区,之后几年,就慢慢搬去更好的区。”(于非门)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