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绿色产业答写扶贫高分卷

28.06.2017  16:44
      15日,全国产业扶贫(重庆石柱)现场观摩会上,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点赞恩施州“121+x”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双赢,值得总结推广。
        5月份,全省2016年度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单公布,恩施州荣居榜首。
        脱贫有思路
        恩施,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贫困地区之一,全州8县市均为国家级贫困县。
        没有产业,何谈脱贫致富?
        让山区群众依靠绿色产业脱贫致富。恩施州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打造“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坚定不移走绿色崛起之路。以绿色为底色,以硒为核心元素,打造全省特色产业发展增长极目标。
        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责任,凝聚合力,强化保障,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州级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组建州、县、乡、村四级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762支驻村工作队、885家驻村单位、1600名驻村队员、5万余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全面夯实驻村帮扶责任,纵深推进驻村扶贫各项工作,为产业扶贫提供坚实保障。
        脱贫攻坚,关键在产业培育和发展。用产业链思路谋划产业发展,出台《全州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恩施硒茶、硒土豆、旅游扶贫等十大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户户都有增收渠道”的产业扶贫发展格局,贫困户产业覆盖面达70%以上。
        针灸到穴位
        若将产业扶贫比作“针灸”,就要练出“”功夫,更要“”到穴位。
        充分考虑地域、人力、资源、市场等因素,恩施州产业扶贫不求整齐划一,但求切合实际。
        为此,恩施州以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双赢为发展理念,将金融投入与主导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的利益相联结,探索出“121+x”产业扶贫模式。
        一个主导产业、对接一个产业合作社、一个金融互助合作社、联结一个龙头企业,这就是恩施州的“121+x”产业扶贫模式。目前全州729个重点贫困村,均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明确了主导产业,726个村建立了1142个产业合作社,729个村建立了729个金融互助合作社(站),在“千企帮千村”活动中,龙头企业与贫困村实现对接。
        利川飞强茶业、恩施市巨鑫公司、鹤峰鑫农茶业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龙头企业,不断完善和丰富“121+x”产业模式,提升农民“造血”功能,实现稳定增收。目前,全州已有农业龙头企业4249家,专业合作社8036家参与扶贫。
        亮丽成绩单
        “121”,链接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基地、贫困户,各种因地制宜的“+”,激活武陵群山。
        “121+硒”。擦亮“富硒”招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目前,恩施州已建成基地300多万亩,硒产值达到400亿元,硒产品销售额占农产品的60%以上,涵盖油料、蔬菜、魔芋、药材、茶叶等11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行业和领域。其中,富硒茶产业已成为州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并成就80万茶农脱贫致富奔小康。
        “121+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体验农业等新业态,实现农业产业跨界扩容升级转型,带动10万群众摆脱贫困,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州。
        “121+特产”。结合生态优势和山地特色,恩施州大力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做畜牧产业绿色发展文章。2016年,全恩施州有5个县市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实现畜牧业产值130余亿元。
        “121+互联网”。依托电子商务带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恩施州729个贫困村已建立电子商务乡村综合服务站511个,从事电商的市场主体达3277个,带动近2万贫困人口脱贫出列。
        2014年以来,恩施州实现274个贫困村脱贫,累计减贫59万人,减贫数量居全省第一。在59万减贫人口中,53.4万人通过产业发展脱贫,占90.5%。
        如今,农业蝶变回归,重新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在恩施州脱贫攻坚主战场发挥了主导作用。“荒山披绿衣,沟壑变耕地,桃李绕山间,庄稼显生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恩施州用写在大地上的绿色产业作答。
郧阳区小额扶贫贷款“全面开花”
  “有了这笔钱,扩大养猪规模有希望了,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省纪委驻村工作队三轮驱动助推精准脱贫
  省纪委驻村工作队按照“驻村带镇联县”的工作思路,坚持“项目支撑、产业扶贫、样板示范”三轮驱动,强力推进通山县脱贫,取得了明显成效。两年来,通山县累计脱贫5.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