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讲”比“讲什么”更重要

03.06.2016  05:06

作者:李建中

 

从教学竞赛的角度来讲,有的学科吸引人,有的学科则相对比较“吃亏”,这点没有选择,是受专业限制的;可同样一个选题,“怎么讲”非常重要,同样一个学科、乃至同样一个具体问题,不同的人可以讲出截然不同的效果,也有完全不同的魅力。对此,我想讲三点:

 

要有别出心裁的总体设计

讲课的设计和总体思路很重要,这是成败的关键。我总结出三种设计类型:

第一种是悬念型。悬念型又分三种子类型:

一是“悖论型悬念”。课堂一开始就抛出一个悖论,引人思考。比如法学院一位老师讲刑罚的目的性,一开始放出一个影片,法官和律师讨论一个使用私刑惩罚恶人的案子:如果胜诉了,正义就得到伸张;而如果败诉了,同样也会使正义得到伸张。这是一个悖论,由这个悖论引出刑罚的目的,就能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抓住。

二是“隐喻型悬念”。信息管理学院一位老师,一开始就说,要举行一个武林大赛,在路窄人多的情况下,珞珈帮怎样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比赛地点?其实她不是讲比武,她是在讲计算机的信道复用技术。她还用缩骨法、分身法、乾坤大挪移三种武林方法来隐喻信道的频分、时分和码分。

三是“故事型悬念”。第一临床学院一位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医生寻找病人的故事,找到病人、失联、又找到、又失联……用一个真实的案例贯穿他的整个课堂。这样一种悬念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而且还启人深思。

第二种是道具型。第二临床学院一位老师用呼吸机来讲肺炎。其实肺炎可以有各种讲法,他用呼吸机来讲,其中也有一种悖论,就是“治病”,同时也可以是“致病”。这就是一个医学悖论,医生在治病的同时也可能致病。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一位老师,她用道具转椅来讲刚体。还有一种道具,如文学院一位老师的道具是外国学生的中文作业,她把外国学生的作业放到视频上,讲他们学中文时常犯些什么错误。这些道具形象直观,并且能紧扣教育对象。

第三种是带数型。比如测绘学院一位老师讲信息管理,使用一个数字模型“3341”,即三个问题、三个例题、四个概念、一个模型,这种带数型有很强的层次感,有很严密的逻辑,还有一种整体感,把他要讲授的全部内容统一在一个数字结构中,以此形成一个完整框架。

 

要有立体交叉的学术视野

课讲得好不好,与讲课者的学术功底和学术眼光直接相关。厚重的学术积累和学术功底好比扎实的“地基”,没有这样的“地基”,“房子”建不起来;而广阔的学术胸怀又决定讲课者能够看多远、看多广。所以,青年教师一定要用厚重的基础和宽广的视野,建立起一座座知识的“立交桥”。

这种“立体交叉”是多层次的。从宏观层面讲,武汉大学是一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一位老师用文学来讲桥梁,她介绍说日本人设计的步行桥、斜拉桥,其设计理念来源于中国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一位老师用中医学的药柜来讲数据库。这体现了一种大的学科交叉融合理念,既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又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会和贯通。

从中观层面讲,老师们讲课有一种视界融合的感觉,善于把不同学科融合在一起。比如法学院一位老师用康德的形而上学和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来讲刑罚的目的。水利水电学院一位老师介绍水势,先讲“”的三层义项:状态、能量、趋势,他对“”的“说文解字”,很有语言学素养。测绘学院一位老师,在讲“卫星测高决定海洋垂线偏差”时,像一个画家在阐释他刚刚创作的绘画作品,很有艺术的味道。这种学科融合,使课程有了丰厚的学术涵养。

 

要有其异如面的课堂风格

讲课的最高境界就是讲出风格,要让人一听就知道老师是谁。这种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最能展示讲课者的魅力。这种风格是怎么形成的?是要通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语言以及与学生的课程互动等立体地表现出来。

老师们的总体风格是“自信”,我称之为名校教师的自信,是一种名校风范。当然这种自信有不同的表现方法,有的是通过洪亮而快速的声音,有的是通过舒缓而沉稳的声音;有是是通过很青春很外向的风度,有的则是通过很典雅很含蓄的风度。而在同一领域内,不同的老师能够讲出完全不同的风格,用我们古代文论的学术话语来说,叫做“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这是高手。我讲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同样是讲国际法,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一位老师和法学院一位老师,讲课风格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讲出一种政治视野、意识形态的大气、宏阔。而后者讲得很严谨、精准,这种差别就是由不同的学术背景和学术积累所决定的。

第二个例子,都是讲计算机。计算机学院一位老师用一种纯学术的话语讲病毒,一种很严谨、敬业的操作员风格。而信息管理学院一位老师则是一种武林做派,她拿着讲鞭在讲台上走动,给人一种武林女侠的感觉,非常鲜活、灵动,让人感觉女性也有一种阳刚之气。

第三个例子,同样是第一临床学院的青年教师,都是讲骨关节,一位老师用他经手的病例来讲,是真实的故事;而他的同事则用网络微电影《最后十年》来讲,是虚构的故事。完全相同的题目和手法,却有完全不同的风格。前者给人一种真实性和现实感,而后者给人一种普遍性和悲剧感。这就是和而不同,其异如面。(节选自文学院李建中教授在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上的点评)

(编辑: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