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电影产值已达700亿元 产权保护制约发展

30.06.2016  13:56

不少业内人士把2010年视作微电影广告的元年,由鬼才导演彭浩翔监制的《指甲刀人魔》一度引发魔幻风潮,草根组合“筷子兄弟”拍摄的《老男孩》更赚取了无数80后网友的眼泪。但在热闹景象的背后仍存在不少的隐忧。 (中国经济网)“有谁想做男女主角,想圆演员梦的快来找我。”在某公益杂志担任摄影师的黄达(化名)近日在朋友圈里发了这么一条广告,他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自己目前正在和同事一起商量着拍一部公益微电影。 “微电影”这个概念近来在国内大行其道,似乎在微电影时代,人人都可以做导演。“未来3年内,中国微电影总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北京微电影产业协会会长宋保达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据悉,目前国内微电影产业的总产值已达700亿元左右,具有艺术、商业价值的年产量达2万部。然而,在微电影发展蓬勃的同时,一个顽疾也在始终困扰和制约着产业的发展方向,那就是产权保护。 “版权是最基础的问题。无论什么行业,版权问题都是影响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微电影亦是如此。”黄达说。 互联网烙印 当肖央在摄影机前拨动手中吉他、弹出第一个和弦时,他一定没有想到这部自导自演的《老男孩》即将掀起一股“微电影”的浪潮。《老男孩》在网络上引起的传播效应,像导火索一般,点燃了“微电影”发展的燎原之火。 微电影的“”字,取材于微博之“”,因此从一开始,微电影就带有深刻的互联网烙印。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微电影迅速成为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的宠儿。而广告主乃至资本市场,也都对微电影充满好奇与热情。 “微电影打破了渠道的垄断,通过网络传播,一部好的微电影,点击数以百万计,而播出费用近乎为零。这对于普遍重视投资回报率的广告主,是天赐良机。”在一家著名门户网站担任广告招商的叶妍(化名)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传统广告受限于30秒左右的时长,往往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介绍产品或服务的优势,吸引消费者购买。而微电影的时长,则可以将一个品牌故事巧妙地装帧起来,以短片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 叶妍认为,微电影的优势在于其广告属性的相对弱化,电影属性的相对强化,实际上是一种影视与广告的联姻。“一系列的迹象告诉我们,微电影已刺激了不同行业的荷尔蒙,不再受限于某一个或几个行业。说白了,商业微电影就是品牌推广的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看你讲什么样的故事给大家听”。 据叶妍介绍,微电影的制作只是整个运作的一部分,更多的时间、精力、财力是在传播层面。选择怎样的平台来宣传这部微电影需要有全面的策略。比如院线电影,曾斩获10亿票房的《泰囧》,其投资也不过3600万元。近几年,这样的案例在中国已不在少数。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微电影,往往并非“系出名门”,而是像《老男孩》这样充满草根情怀的作品。对此,叶妍指出,“不排除继续吸纳民间力量,但专业制作肯定会越来越多。”此前,盛大旗下子公司华影盛视就曾放言,未来3年要拍摄200部微电影,预计为公司带来近亿元收入。 产权成瓶颈 除了专业的团队和策划,和电影最大的不同就是微电影的门槛十分低。一架摄影机、一个人也许就能完成一部微电影,但也因为“”的特点,微电影知识产权保护难的问题却是未来发展的一大瓶颈。 “微电影的特点是小,包括剧本、人才、成本。但也因为‘小’,投资人往往自我保护意识差,不愿投入更多。”在叶妍看来,微电影最大的价值就在版权上。“目前,国内对于版权的重视程度还比较低,而微电影是创意产业,它有随意性,更容易被盗,容易被侵权。” 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秘书长毛小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管理往往滞后于发展,这是基本规律。相关部门、协会需要更好地协同加强监管和管理。 此外,尽管业内广泛看好微电影广告的“”景,叶妍则认为,微电影广告的制作和传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无论是院线电影还是微电影,内容始终是衡量成败的核心指标。浮华过后,中国微电影思考更多的不再是多么华丽的外表,而是为品牌真正加分的内容出彩。“微电影广告要求创作人员兼具电影和广告两个领域的知识,但是目前这样的专业人才非常稀少。”叶妍表示,相关部门对于传统广告的管制非常严格,而微电影广告还处于开荒阶段,题材形式没有限制,这也可能为一些低劣的微电影广告提供可乘之机。 “最让人担忧的是,微电影还未真正成熟,刚起步之初,就已经有了许多商业电影的不好习惯。各种广告植入、明星站场成了微电影的噱头。不是说微电影不可以为广告商服务,它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新型广告模式,但就像电影一样,微电影也是文化产业的一种体现,更多的创作者应该着重于内容的深度,因为广告和明星的卖点而使微电影都脱离内容本身,对于整个行业发展都是不利的。”叶妍称。 黄达认为,未来中国市场的微电影大致会分成四类,第一是量身定制式,即企业根据自己的产品特点,委托制作单位定制个性化的微电影。第二则是植入式,即不直接打造属于自己品牌的微电影,而是将自己的产品植入在微电影的情节当中。第三是为院线电影赞助微电影,即借助院线电影的影响力,将故事情节或人物合理地放在微电影中,引起广泛热议。最后则是公益类型的微电影,将商业意图融入大家关注的公益热点之中,提高目标消费者对品牌的亲和度与美誉度。“未来应该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让微电影广告更加规范、符合市场需求”。

原标题:“微电影热”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