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八旬老军医有712名圈友 “微信义诊”上千人

23.03.2016  17:13

  “马老师,在您的指导下,我已为病人成功实施手术,病人恢复情况良好。”这是一条普通的微信,信息接收者是我国血管内神经外科创始人之一——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专家马廉亭,发送者是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区主任丁建军。

  前不久,一名30岁男子患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伴巨大动脉瘤,病情复杂危重。丁建军主任通过微信,把患者的病历发给了千里之外的马老。经反复研究,马老建议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类似的会诊,80岁的马老如今在微信上经常进行。据统计,从2014年初到现在,马老通过微信已为上千患者“义诊”。

  712名圈友 一半是同行和患者

  上个月,马老迎来80岁生日。虽然年岁已高,他却不想在家享清福,坚持上班。只要有空闲,他就会打开微信,因为经常会有医生、患者在网上找他。而每看完一个病人,他就会习惯性地提醒:“你加下我的微信,以后有什么问题可随时咨询我。

  自2014年初接触微信,到如今,马老的微信朋友圈好友多达712个,一半都是医生同行和患者。在7个医生群里,马老也十分活跃,他自己还是“微创时代”、“神经外科”、“武总医师”群的群主。“如今都用上互联网+,我不学就跟不上时代了。”马老说,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向科室的年轻医生请教。如今,他玩微信比不少年轻人还要熟练。

  病历导入微信 随时越洋随访

  微信圈友太多,如何管理?马老有办法:他把病人的病情、用药和特殊体征等,都简要记录在患者的备注信息里面,如果病历内容太多,他就给患者建立一个电子病历留存。有空了,马老就翻看:近期哪些病人要过来复查,哪些病人需要调整用药……

  曾经,有一个患者右大脑出血,经马老会诊后手术效果很好。不过,患者颅脑内还有一个动脉瘤,属于“定时炸弹”,马老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对其随访。后患者因工作要去美国考察,马老将患者影像检查的资料导入手机,用微信发给患者,一旦身体不适,可以立即调出供医生参考。患者在美国期间,马老每隔一星期都要通过微信了解情况。2014年4月,患者突然感到头疼,第一时间想到了马老,马老一边联系患者家属一边协调床位,当天就为其成功进行了手术。

  如今,单用微信会诊,马老还不满足。很快,他和同事们就要出一本关于神经外科的专著——书中收纳了51个病例,只需扫一下书中的二维码,就可以知道51个病例的三维融合动态影像图以及手术过程。马老希望,把这种技术推广开来:“如果用于远程会诊,可以让医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病情。” (记者于丽娟 通讯员彭绍荣 彭青松)

(责任编辑: 肖进安)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楚天金报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