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背后的魔法效应

04.06.2016  03:58

   湖北日报讯 记者彭一苇 雷闯

   资源循环,利国利民。“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把节约资源作为根本之策。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贯彻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湖北大力推进资源循环。

   神奇效应正在显现。

   2013年,我省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列为六大重点加快发展的产业之一。历经3年努力,湖北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已突破千亿元,预计明年总产值将达到1500亿元,二氧化碳、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等减排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资源节约,废物变身“宝贝

   5月25日,在葛洲坝水泥公司老河口水泥窑协同处置生产线车间,一车车垃圾被卸到喂料机上,经过破碎等系列程序,固体物质送入分解炉及原料粉磨系统,变身水泥原材料。

   负责运营的葛洲坝中材洁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正介绍,老河口生产线每年可处理生活垃圾约15万吨,每年可节约土地约40亩,节省燃煤约1.4万吨,减少硫化物和氮氧化物20%以上,总有机碳减排40%以上。

   不仅如此,七条水泥窑生产线还建立了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67.5兆瓦,年发电约4.2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12万吨,可减排二氧化碳30万吨。

   在谷城县湖北金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堆积如山的废铅酸蓄电池正重获新生。从中提炼出的再生铅主要用于制造新蓄电池或新能源汽车。公司具有年处理废铅酸蓄电池及铅渣、铅灰等含铅废料30万吨,年产铅及铅合金25万吨的能力。

   和葛洲坝、金洋冶金一样,不少企业正在深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省经信委介绍,我省冶金行业重点推广有色金属再生循环利用;钢铁行业重点推行烧结余热利用,提升煤气回收利用水平。

   另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建材工业年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近5000万吨,约占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80%。

   集群发展,规模效应显现

   从企业单兵突破到抱团作战,我省循环经济正日益显现出规模效应、集群效应。

   5月26日,走进格林美荆门基地,厂房内一片忙碌,废旧电视机、冰箱、手机等各条生产线满负荷工作。

   格林美公司创新废旧物品回收模式,在荆门市启动“回收哥”平台,打造互联网+分类回收+环卫清运+城市废物处理全流程产业链。“通过互联网,把家家户户的资源集中到企业。”公司董事长许开华说。

   同样位于荆门的湖北博韬合纤有限公司,去年刚刚扩建生产线。这家企业生产、加工汽车内饰用的涤纶短纤维,所用原料是废旧塑料瓶和服装厂的边角废料。博韬合纤的产品颇受市场欢迎,今年以来,产量同比翻了一番。

   还是在荆门,凯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每年消耗4000吨秸秆和粉煤灰,生产出的高档防火板材成本低,但防火能力达到A级,耐火时效可达4小时,深受市场青睐。

   荆门只是一个缩影。

   放眼全省,循环产业集聚发展成为趋势。谷城再生资源园区依托金洋公司、骆驼蓄电池等企业,初步构建起再生钢、再生铅、再生铝三条较为完整的循环型产业链;黄石依托大冶有色、大江集团等企业,形成以有色金属和稀贵金属回收利用为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武汉市东西湖区工程机械装备再制造园区,聚集几家国内主要工程机械生产与再制造厂家,形成了再制造产业集群。

   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建部正式批复确定我省荆门市、潜江市、枝江市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地区。此前,我省黄石市和谷城县已获批2013年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地区。

   根据我省《关于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的行动方案》,到2018年,我省将构建以武汉、襄阳、宜昌、荆门、汉江平原、鄂东地区为核心的六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聚集区。届时,我省主要资源产出率将比 2012年底提高15%左右。

   转型升级,产业走向高端

   一杆秤,一辆板车,一个小门面……人们容易把资源循环利用与“收破烂”联系起来。

   如今,这一产业正在颠覆人们的传统印象。

   在孝感市孝南区,湖北和天下东山资源循环利用投资有限公司与孝南区政府合作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园区全部建成后,将有再生塑料、再生金属、再生纸三大系列加工生产线,年产值可达300亿元。”公司董事长何建东说,近期还在筹划电动机再制造项目,走出国门,拓展发展中国家市场。

   从去年以来,格林美公司正在投入三元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

   新能源汽车均采用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成本占整车的50%以上。锂离子电池中,正极材料成本又占电池成本的30%-40%。格林美公司用废旧电池循环再造的镍、钴、锰,制成镍钴锰三元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靠这项技术,格林美一跃为新能源汽车电池原料制造商。许开华表示,荆门项目全部投产后,可新增年收入20亿元,荆门将成为中国最大的锂电池材料生产基地。

   和格林美一样,更多企业正在瞄准高端。

   在襄阳,湖北津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用废旧轮胎生产胶粉改性沥青,预计全部投产后,将形成年产胶粉改性沥青30万吨的能力,为人们铺设一条“低碳环保”路。

   在宜昌,力帝是国内最专业的废钢加工处理设备研发生产企业,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74%,远销海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武汉,车都环保再生资源有限公司5月在汉南区投产,全自动生产线上,建筑垃圾变成了行道砖、透水砖、园艺砖等产品,每日可生砖石3000平方米。

   据测算,未来几年,湖北资源循环产业仍将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