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政方淑娥夫妇:公益爱心倾注乡村大地

03.01.2015  18:03

    新华网湖北频道1月3日电(通讯员叶启方 记者方政军)巍巍大别山南麓的湖北罗田县匡河镇,有一座闻名鄂东的佛教名山——观音山,观音山下的四口塘村,有位六旬老人张家政,四十多年如一日,他坚持用心传播“善德文化”,追求卓越,乐于奉献,无怨无悔,把毕生的心血奉献给家乡这片热土,受到父老乡亲高度点赞。

    张家政先后担任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摄影艺术学会会员,中国民间中医药研发协会会员,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会员,湖北省收藏协会会员,黄冈市作协会员,黄冈市佛教协会会员,先后是28个群团组织会员。其摄影、文学、新闻作品60余篇,被中央和省、市、县级报刊、网络、文学期刊采用,获得各级表彰13次。

    巍峨壮丽的观音山是鄂东佛教名山,海拨722米,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民间相传是观世音、观海音、观潮音三姐妹修炼成佛发源地之一。观音大士秉承“大慈大悲,普渡众生,行善积德”的佛诣,恩泽观音山方园百里的黎明百姓,观音菩萨在这一带信众心目中,是一方救苦救难的活菩萨,观音佛教信仰深深扎根在这片沃土之中。秀美的自然风光,美丽的神话传说,悠久的历史人文景观,虔诚的观音心灵崇拜,孕育出一种原生态地方文化——观音文化。在这片佛教热土上传承千年,历久弥新,佛光普惠。

    张家政从小受善德文化熏陶感染,耳濡目染观音佛念。从家风家教中走向社会,在人生的历程中始终以观音善德标准为人处事。64岁的张家政,戴一幅高度近视眼镜,清瘦的面容挂满豁达乐观的微笑,岁月的风霜染就满头花白头发,花甲的年轮镌刻了面部皱纹。他先后从事摄影、收藏、书法、法律、文学创作、新闻报道、诗歌、中医药研究,农忙时干农活,兼营小卖店,赌博牌桌不拈边,钓鱼耐不住性,把个小庭院打理得像花果山后花园,还兼个体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

    在匡河镇提起四口塘村的老张,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人说他不务正业,成日东游西荡,人送绰号“万金油”、“货郎担”,样样搞,头头钻,头衔一大堆,成天忙得团团转,他到底图个啥?

    家庭影响决定人生志向,他父亲张达武曾是鄂豫皖边区第一届苏维埃农会主席,带领穷苦百姓闹翻身求解放,同反动派英勇斗争,为的是让乡亲们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张家政1966年自学中医,1982年领到个体行医证,救死扶伤,为乡亲们解除疾苦,亲自上山采药,寻遍民间秘方、单方、验方,行医48年,治病救人千百次,为226人免费送医送药,折合人民币22780元,高尚的医风医德得到了患者群众交口称赞。

    1982年张家政担任英山县红山镇红桥村村卫生室赤脚医生三年间,因该村地处大山之中,交通不便,条件极为艰苦,缺医少药,是一个多年没有医生的医疗卫生空白村,三年来为村民治病90%赊药欠账,连进药成本也难以周转,不仅白白做三年义务,还欠下一万多元债务,经济结据,生活艰苦到了极点,人家接连写了三封信给他,没有钱回信,实在惭愧,最后只好忍痛割爱,把收藏多年的书报,还有清代报纸变卖出售,总算渡过经济难关,2万多元的药费欠账只好全部免送。

    张家政救死扶伤,40余年为乡亲们解除疾苦,只要病人家属一个口信,一个电话,他会迅速放下手中的事,立即前往,待患者如亲人,先后为266位贫困患者免费送医送药,折合人民币22700余元,经他精心医治的大病重症,凝难病患者440余人,其中有喉癌,食道癌病人13人,取死回生。治疗坐骨神经170例有效痊愈,40多人出现病情好转,为治疗被毒蛇咬伤者不惜用口吸毒,至今落下牙痛口腔溃疡后遗症。

    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老百姓的冷暖疾苦,对弱势群体时刻伸出温暖的双手帮扶一把,从不图别人的报答。开小卖店十年里,对本村贫困户、孤寡老人、大病患者,不是登门送医送药送温暖,就是按最低优惠价售货,或送米、面、油、盐、洗衣粉、火柴上门慰问,有14户得到他家关照,多次为本村建桥修路捐款捐物出工,累计人民币7300余元。

    为改变山区贫穷落后面貌,帮助贫困群体。张家政出资2400元,购买杜仲、白果、桅子、柑桔苗木,免费发送23户村民栽种,还义务提供技术指导。23年来为困难家庭借给应急周转现金五万余元;15年为村民免费来店接打电话2440人次,10年为村民免收邮政报刊信件包裹代办业务1126次;为他人垫付报刊电话费5300余元至今未收回;自费购置有线电视设备器材2万余元至今未返还;为建移动基站建设款7000余元未获补偿,向村民免费发放农业科技书刊140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