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抢抓灾后重建窗口期 灾区变为项目建设“大考场”
今夏洪涝,应城灾情严重:16个乡镇无一幸免均遭殃,22.9万余人受灾,农村倒塌房屋2130间;耕地超80%被淹,面积达50.7万亩;61家规模以上企业停产,直接经济损失35.86亿元。
入秋以来,全省恢复重建如火如荼。重伤过后,应城还好吗?
保安全,无疫情更无伤亡
8日,应城市义和镇新村八组,国庆余热犹在。
这个节日,对于组长张华斌来说,感慨颇多。一个月前,因为洪涝,他还住在市里安排的集中安置点。
7月25日,应城市老观湖西堤溃口,义和镇、陈和镇6个村被淹。当晚,1.2万人紧急转移,张华斌是其中一员。
这个汛期,应城东西南北中全线告急,全市紧急转移近11万人,其中集中安置10159人。
如何保证这么多群众的安全?应城市采取“六边”措施。
边堵口边排水,让受灾群众尽早回家。老县河刘垸段7月22日溃口,淹没4个村,溃口于7月24日凌晨合龙,转移群众7月29日全部回家。老观湖溃口后,武警官兵日夜封堵,同步抢排龙赛湖淹没区,至9月7日,陈河、义和4.8万受灾群众回家。
边清洗边防疫,让受灾群众放心回家。水退到哪儿,防疫跟到哪儿。应城投放消毒药物近7吨,消杀过水面积300万平方米,将淹死的近3000头生猪、41.48万只家禽,集中送往监利县无害化处理中心处置。大灾过后未发生疫情。
边排查地质灾害隐患、边鉴定房屋安全,让群众安心回家。应城地下矿井多,洪水浸泡日久,极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地矿部门拉网式排查,成功处置城北街道办事处柳林、邹郭、李咀3个村庄14.05平方公里地质隐患。民政部门深入灾区,对受损的14890间房屋进行安全鉴定。
精心组织,细心呵护,应城22.9万余受灾人员无一伤亡。
保目标,退水耕地不白田
记者在魏河村看到,成片的萝卜长势喜人。村支书曾友平说,这片菜地反复遭多轮洪水淹没。“村民们不服输,水退一次补种一次,累计耕整8次、补种3次。”
这次洪涝,应城受灾农作物50.7万亩,农业经济损失12.75亿元。
面对灾害“98+”,应城不等不靠,积极应对,努力实现损失“98-”目标。
市直抽调450人组成102个工作组,带着技术手册,赶赴义和、陈河、三合、杨河等9个重灾乡镇110个村,开展生产自救。
部门联动,展开大会战。市财政列支专项资金,支援农业恢复生产;保险部门迅速定损,及时理赔;市农业局组织调运160多万斤种子,制订改种补种方案;市农机局成立5个农机服务队,分赴灾区免费提供耕种服务;市供电公司抢修受损线路、设备,及时恢复退水区供电;市水利局调运排水设施,抢排农田渍水。
灾后到底补种什么,群众心里没底。应城市兴办2750亩抗灾改种补种示范样板田。义和镇柴咀村1000亩水稻,黄滩镇上河村300亩玉米,城北办事处魏河村300亩绿豆、黑芝麻……农民心中有了谱,合计改种补种6.5万亩庄稼。
眼下,秋播正酣。在义和镇,秋播突出高产示范和主导品种推广,对于“无力秋播”的农户,本着自愿原则,政府引导土地流转给种地能手,做到“宜播则播,不白田,不荒地”。
保发展,大灾区变大考场
农业损失工业补,应城工业生产快马加鞭,确保全年经济发展目标。
应城把灾后重建作为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转型跨越的重大机遇,安排投资10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192个,总投资85.6亿元。
记者走进宜化双环公司,轰鸣的机器声不绝于耳,奔腾的气息扑面而来。7月24日,这家企业取水泵房进水,一度停产,市里帮扶工作组立即驰援,很快恢复生产。同时,公司投资1个多亿的煤气化改造工程于8月1日完工投产,燃煤利用率由30%提升到90%以上。
受洪涝影响,应城6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停产,直接经济损失3.4亿元。
为了让企业早日达产增效,应城市结合“千名干部进百企,创优服务稳增长”活动,组建112个工作队,对口帮扶215家规上企业,点对点精细服务。
企业缺资金,金融机构不断贷、不减贷,降低贷款利率。市农商行贷款利率由5个点降至2.7个点;市城投公司从银行贷款1亿元,用于企业生产自救。
应城抢抓灾后重建窗口期,积极策划、申报、推进灾后重建项目,把“大灾区”变为项目建设“大考场”,安排实施恢复重建项目243个、总投资122.2亿元,力保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0亿元、同比增长18%。
如今,洪水重灾区变成建设大工地。1月至8月,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05亿元,同比增长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