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3项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新闻网讯(通讯员何莲、殷娜)1月8日上午,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活动。武汉大学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主持完成2项成果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参与完成的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姜卫平(左一)、施闯(中)、朱欣焰(右一)教授合影
施闯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国高精度位置网及其在交通领域的重大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瞄准北斗系统规模化应用的国家重大需求,立足自主创新,建立了精准、快速的北斗定位服务技术体系,研制了高性能、低成本的北斗核心芯片和系列装备,构建了稳健、可信的中国高精度位置服务系统,核心技术跻身国际前列。项目团队开拓了北斗精准定位在公路、水路、设施建设和大众出行等方面的规模化、产业化创新应用,并辐射军民其它领域,取得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姜卫平教授主持完成的“海洋测绘和内陆水域监测的卫星大地测量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突破了多源卫星数据融合处理、海洋地理信息精细反演、陆海垂直基准无缝转换等关键技术,形成了自主创新的海洋测绘卫星大地测量技术方法体系。研制了我国首个国际同期分辨率最高、精度优于5cm的全球平均海面高模型WHU2000;反演了全球1′×1′分辨率的海洋重力异常和海底地形模型;率先构建了中国近海大范围无缝深度基准模型,实现了与国家陆地高程基准的无缝转换;并拓展用于内陆水域,实现了对我国主要湖泊水位和长江流域水储量等的变化监测。成果广泛用于我国沿海区域数字高程基准构建等工程,也被德国、韩国等科研机构用于深度基准转换等工作,并为海洋二号卫星系统、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基础数据。
朱欣焰教授团队参与完成的“复杂大电网时空信息服务平台关键技术与应用”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创建了复杂大电网双空间一体化时空信息模型,提出了复杂大电网时空拓扑秒级实时重构方法,构建了基于北斗系统的电网资源信息可信高效更新技术体系,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杂大电网时空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了基于统一时空基准CGCS2000的国家电网地理信息服务网络。成果已应用于国家电网总部、27个省级电力公司及地市单位,并在“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推广。
据悉,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8个项目和7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8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7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3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23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48项。刘永坦、钱七虎两位院士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5名外籍科学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摄影:何莲 编辑: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