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政务O2O平台为市民提供贴身服务

14.11.2015  11:58
市民之家政务窗口热情接待来办事的市民。

  政务O2O平台为市民提供贴身服务

  打造“不打烊”的市民之家

  本报记者王雪

  市民来到这里,不仅仅可以在一个窗口办事,还可以在这里看武汉未来规划,参与市民大讲堂,参加集体婚礼……这儿是武汉人的“大家”——市民之家。

  自2012年10月成立起,市民之家汇聚了66家单位、426项审批服务事项,成立之初,便成为全国功能最全的行政服务中心。

  三年来,市民之家年均行政审批事项180万件次,审批时限整体压缩50%以上。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市民之家正为市民打造一个真正“不打烊”的政务服务中心。

  线下办事

  随时为市民待命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上个月。

  武汉人江新民10月19日要去香港办事情,他早已买好了10月17日的机票,准备提前过去。17日早晨他到机场后,却被通知港澳通行证签注过期,需要重新办理。他一下慌了神,17日是周六,如果办不下来,就耽误了自己的大事。在出入境工作人员提示下,他直接从机场赶到市民之家。来到市民之家,工作人员先劝江先生别着急,然后向领导汇报。经过批准,出入境管理局为他开设了绿色通道。下午上班时,已经办好的证件交到了他的手中。江新民把机票改签到了18日,19日在香港顺利办完事情。

  48岁的江新民是一名老武汉。他说,单就办证来说,感觉越来越方便了。以前没有出现过这种特殊情况,都是按程序办理,如今只要材料齐全,办起来就很方便,比起过去到处跑、人多拥挤,变化太大了。

  武汉出入境管理局在市民之家设置了办事大厅,除正常工作日外,周六9:00-16:00也为市民办理业务。然而,即便是休息,遇到紧急情况,工作人员也会马上转换成工作模式,为市民提供帮助。

  在市民之家还有一个规定,每天市民要办的事没办完,工作人员就不下班。

  政务O2O

  让市民之家线上“不打烊

  很多市民都有这样的体验,因为一两个手续不全,经常跑来跑去,想事前了解办事程序,却没办法找到权威的人。于是,有不少企业和市民提出,市民之家应该提供24小时政务服务,为市民办事不能“打烊”。

  市民之家正在探索政务O2O平台,李先生尝了鲜。他人在外地,港澳通行证要加签,他便在试运行的网上政务平台提交申请,将通行证快递至市民之家,由工作人员代办后再寄回给李先生,免去了他的奔波。

  “目前我们正在打造网上市民之家,可以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打通线上线下的政务服务”,市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主任李涛介绍道。“网上市民之家”实际上是一个政务O2O服务中心,全程为市民提供贴身服务。比如市民可以在平台上输入关键词查找所要办理事项的程序清单,包括所需的申报材料、示范文本、表格、证照样例。如果有疑问,市民可随时和“客服”交流。

  市民随时可以把准备好的电子版申报材料上传,经后台加工整理后,直接发给审批窗口进行网上预审。审查通过,市民带原件到窗口进行核实后即进入审批程序;没通过的,服务中心会和审批窗口辅导市民,直到预审通过。如果市民不方便,服务平台也可以帮忙“跑腿”,代办除当事人必须要到场的事项。

  市民使用服务平台,每个办件都会生成一个二维码,用手机扫描,就可以查询办理进度、自助取件。市民还可以通过系统对办事机构进行评价,给出“好评”或“差评”。

  该平台将于年内亮相,建成后这将是国内领先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

  证照数据库

  揪出文件伪造者

  目前,武汉市级行政审批保留事项为240项,是全国同类城市中保留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之一。已建成全市统一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实现市级43个部门的审批事项与15个区464个部门4368项审批事项“一网式运作”。

  市民之家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了证照核查共享数据库,目前已汇集36个部门135种、1000万条证照信息,这为部门间的联动合作、查验证照真伪、避免假证流转提供了便利。

  此前,市园林局窗口工作人员在统一审批平台上发现一个未经该局预审出具工作联系单的建设项目,随即园林局工作人员便向市规划局窗口工作人员询问,调出了该项目在规划局的相关扫描件,经比对后发现,该项目的联系单系伪造。市园林局也因此对提供虚假材料的单位进行公示,标识黑牌。

  沉淀大数据

  打造“市民之家指数

  大数据的概念如今很是火热,市民之家运行三年来,积累了海量的行政审批服务及公共资源交易数据,如何真正发挥这些大数据的作用?

  市民之家将依托全市政务云数据中心建设,引入专业公司,协调入驻的66家部门,发挥已有的700多万条沉淀数据资源的潜力价值,选取医疗卫生、交通、公共安全等重要领域,建成行政审批和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分析系统,打造“市民之家指数”,为武汉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目前,市民之家正在尝试定期公布大数据,比如机动车行驶证和号牌核发量的统计,可以直观预测是否会达到车辆预警线。

  市民之家已打通37套业务系统数据资源,行政审批业务数据实现统一采集、集中共享,处于国内同类城市领先地位。

  70=1

  一个公章取代70枚公章

  “排一次队,交一套资料,盖一个公章,就能办结行政审批业务。”武汉创新行政审批流程,不再让市民跑断腿。

  近年来,社区公章成了“万能公章”,除低保、房管等常规证明,一些像“不在家”“品行端正”这样的证明都要到社区去盖章。“居民找社区办事,我们都想给办好,但有很多证明,我们真不好盖章。”武昌区水果湖街张家湾社区党支部书记高桂萍说。

  鉴于此,武汉明确界定了社区公章使用范围,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要求社区出具超过公章使用范围的各类证明。在黄鹤楼街彭刘杨路社区,工作人员说,如今居民到社区办理各类证明的数量明显减少。

  今年6月,武汉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探索设立行政审批局,把22个区属部门的268项审批权集中划归一个部门办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70枚公章被一枚审批公章取代。

  该区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黄元峰说,为了让市民少跑路,年内将开通移动政务平台,市民登录移动终端APP或微信公众号,就可获取政务信息、办理审批及相关事项,把办事程序“带进家门、装进口袋、拉进朋友圈”。

  【编者按】

  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是十八届五中全会传递出的关键词。武汉,素有“敢为人先”的拼劲和闯劲,回眸“十二五”,武汉各领域彰显着首创精神、领跑意识、示范价值,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坐标。展望“十三五”,武汉跃跃欲试,正不断涌现出创新、改革举措,向追求卓越迈进。

  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市民,向您报告》栏目,以百姓视角解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寻找武汉实践的生动案例,展示我市“十二五”成就,展望我市“十三五”宏伟目标。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