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中的工匠精神最动人

24.03.2016  14:44

  苑广阔 于治国

  近日,一部题材颇为冷门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意外在年轻人喜爱的弹幕视频网站上走红。这部介绍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纪录片俘获了无数网友的心,评分甚至超过了众多热门影视剧。(3月22日《羊城晚报》)《我在故宫修文物》没有曲折动人的故事,题材也不像《舌尖上的中国》是人人都喜欢的美食,但它最为打动人心的地方,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去感染观众。人们看到的,是一件件破损的文物如何在维修师傅灵巧的双手中重新焕发生命,看到的是这些维修师傅如何能够把如此琐碎、繁复的工作一做就是数十年,这,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最近的一个热词,从政府到社会都在呼唤属于自己的“大国工匠”。在当今这样一个贪多图快,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这种完全不惜时间与精力,也一定要把工作做好做专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实为难得,也暗中契合了我们内心的期待。

  22日,《人民日报》报道了重庆一名发动机维修工张永忠,这位52岁的维修工只有高中学历,却凭着对行业的热爱和刻苦顽强的工作态度,于细微处出成果,成为公认的“发动机维修大师”。无论是修理文物,还是修理汽车发动机,这些老师傅们的坚守与执着,都体现了一种鲜明的导向和时代的追求。每一个螺丝钉都有存在的价值,一个完整的产品离不开任何一个零件,任何一个岗位都需要人来坚守,任何一个职业都需要有人来担当。社会是一台无比巨大的机器,需要全社会所有成员共同来维护,如果每个人都能把本质工作做到最好、做到极致,就是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力量之源。

  为什么我们会被这些平凡工人所深深打动?是因为他们在平凡岗位上磨砺出来的惊人技艺,还有他们对工作专注、倾心之时,身上会散发出一种光芒。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它实质上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从容的气质和坚定的信仰。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不仅适用于制造业,也能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方面:执政为民、教书育人、文艺创作、科学研究、衣食住行……用心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做到最好,不正是“工匠精神”的真正内涵吗?

  李克强总理把工匠精神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是对我们身处的时代发出的号召。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能够静下心来、专注一事的精神,同样不可或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能对自己的岗位做到执着、认真、钻研,并将之上升到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精神之钙。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