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12岁少年24天骑完滇藏线 常大声哭喊减压
原标题:武汉12岁少年24天骑完滇藏线:独自出发迷路,常大声哭喊减压
长江日报讯(记者 罗斌 余坦坦 通讯员 卢锦锋)8月26日下午,四名武汉市的中小学生登上了由长江日报与市民之家联合主办的第177期市民大讲堂,讲述自己精彩的暑假故事。
李优与父亲12岁少年骑完滇藏线全程
李优,今年12岁,小学毕业生。李优的爸爸于2013年和2015年分别骑行了川藏线和新藏线。李优看到爸爸沿途拍摄的照片和见闻,便萌生了有朝一日能亲自体验的想法。爸爸知道后,决定利用暑假带他骑行滇藏线。
经过近2年的体能和技能训练准备。7月7日,爸爸带上李优和队友们一起踏上了旅程。
此次骑行总里程2400公里以上,7月10日出发,8月5日到达拉萨,全程共27天,骑行24天,其中共翻越9座大山。
李优在前往乃东的路上迷了路。当天下午1点钟,是太阳最大最热的时候,车队找了一个有树荫的地方吃了午饭。爸爸嫌李优骑得慢,让他先出发。李优只好一个人顶着烈日出发了,骑行没过多久,遇到一个岔路口,由于没有路牌,李优本能地选择了一条相对较宽的路,骑出一段路程后看见路碑是一条乡道,并非306省道,急忙调头。
更多的岔路口让他不知所措,李优决定去问路。迎面过来一位大叔,李优问:“请问您,306省道在哪?”大叔没有说话,而是一直微笑,晃动着手掌。原来大叔不懂汉语。问了几个人,大家都对李优说的话没有反应。他突然想到应该借个电话打给爸爸确认路线。正想着,就看见一位骑着电动车的阿姨正在路边打电话,由于语言不通,李优连比带划,阿姨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打通了爸爸的电话,爸爸告诉他方向是对的,并在前面等他。谢过阿姨后,李优很快追上了爸爸。
李优告诉现场观众,他沿途遇到全天都是上坡路段时,为了减轻心理压力,不放弃,他经常用哭和大声喊叫来减压。哭完后继续前进。
李优15岁大孩子要帮留守儿童建座“盒子”
陈熙是一个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15岁。这个暑假,他与3名同学一起,参加了一个叫“会飞的盒子”的夏令营,与一群来自同济大学的哥哥姐姐们,陪伴偏远山区的小学生一起过暑假。
“会飞的盒子”是由邓飞联合教育界、建筑界志愿者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旨在为贫困地区上学路途遥远的中小学生提供可移动、智能的模块化宿舍,并联合其他公益团队营造美好体验、全面扶助留守儿童的生活社区。
2001年开始,全国农村中小学实施“撤点并校”,大都集中到城镇学校。一些农村的孩子上学路途遥远,身体疲惫。陈熙看到巴东许多乡村的孩子每天上学还要长途奔波,便萌生了要为孩子们做点事的想法。陈熙选定巴东的耳乡作为下一个“盒子”。他与哥哥姐姐们进行了实地考察,依照地形,陈熙与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几位哥哥一起,初步确定了“盒子”的平面尺寸与校园的平面图。
建一座“盒子”不是件易事,不过陈熙充满信心地说,现在正有一个机会摆在他们面前,“9月7—9日腾讯基金会将拿出1.9999亿非定向资金用于‘随机配捐’,如果能把握住这次机会,筹集到30万就能完成自己的心愿了!”
10岁参加全国青创大赛获团体第一名
刘子豪,10岁,武汉市育才行知小学五年级学生。今年暑假,刘子豪与另外17名同学前往深圳,代表学校参加了第二届全国青少年创客大赛。这次大赛吸引了全国120多支队伍、500多名师生参加,竞争相当激烈。
暑假一开始,刘子豪就和队友们投入了紧张的集训备战中。在预赛中笔试答题,刘子豪代表本队首先出战,顺利完成全部题目,并获得满分,以初赛总成绩第三名冲进了决赛。
经过武汉市育才行知小学18位参赛队员共同努力,刘子豪所在的无人机先锋组获得了团体一等奖和飞行项目亚军。学校其余参赛的五支参赛队在这次全国大赛中共拿下了三个团队一等奖,一个团队二等奖以及三个单项奖。
他把甲骨文和书法艺术带到了英国
华泊宁,武汉外国语学校小学部三(3)班的学生,活泼开朗,擅长沟通,对甲骨文书法很感兴趣。
今年暑假,华泊宁参加了由武汉市人民政府和曼彻斯特市议会共同主办的“武汉—曼彻斯特”青少年传统文化艺术展。他把中国最古老的象形文字和书法艺术带到了英国,受到了英国小朋友的喜爱。
在交流会上,华泊宁用毛笔书写的甲骨文是“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这八个字。当英国小伙伴来到他身边时,华泊宁用英语向他们做介绍。小伙伴们频频点头,不断竖起大拇指,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点赞。还有不少英国小朋友请华泊宁当他们的指导老师,纷纷要求和这位“师傅”合影。
点评嘉宾
武汉—曼城青少年传统文化艺术展策划人、武汉广播电视台少儿频道导演李红霞:参加本次暑期实践活动的青少年们,他们的经历和体验将给他们童年留下最深印象和记忆。李优克服了他这个年龄儿童的体能级限。收获了坚忍的意志;陈熙通过体验坚苦山区孩子的艰辛,收获了爱心;刘子豪参加全国创客大赛,种下了科技和创新的种子;华泊宁通过中英小朋友友好交流,是武汉—曼彻斯特两城友谊的建立者和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