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殷祖镇洪口村:老区村的新变化

19.08.2014  11:14

  中新网湖北新闻8月19日电 (卢正利)一幢幢红瓦白墙的新住宅,一条条宽畅亮洁的水泥连户路,一盏盏明亮的节能路灯,一个个宽敞的村民休闲广场,生活富裕的农民骑着摩托车往来穿梭,长满老茧的僵硬双手能在电脑键盘上运用自如……走进大冶市殷祖镇洪口村,这个昔日一穷二白的老区村,如今已蜕变成一只七彩蝴蝶,彰显出新农村的无限魅力。

  地处黄石最高峰——太婆尖脚下的洪口村,是一块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1930年春,彭德怀率领红五军在横扫鄂东南地区的国民党各个反动武装据点后,同年6月10日在洪口村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据村支部书记冯庭治介绍:当年为了支持革命,洪口村有60余人参加了红军,其中有资料可查的革命烈士就有26人。这里走出了原空军政委余立金、东海舰队司令员马龙和志愿军23军副军长饶惠潭等殷祖籍共和国将军。建国后,洪口村被列为革命老区村,“红八军”建军旧址被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

  洪口村辖13个村民小组,610户2238人。改革开放以前,这个曾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和牺牲的老区村,却因为地理位置的限制和其他原因,经济发展缓慢,一度陷入贫困之中。

  “当年缺衣短粮,一年中的口粮大部分依靠红薯、野菜充饥,直到1981年,我们才开始吃上白米饭。”回忆起过去的苦日子,现任村委会副主任马哲江记忆犹新地说,“那时的艰苦生活真是无法形容,饭吃不饱,睡觉床铺下面是稻草,一床破棉被上面加盖棕衣,寒冷的冬季里冻得睡不着觉。有衣穿、有饭吃是当年村民们最大的愿望。

  “发展公益事业,做实惠民工程”是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走出困境的第一步。改革开放后,该村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加大村组公路、水利、电力、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修建通村通组通户水泥公路9公里,建成人畜饮水池3个,铺设管道3100米,更新变压器5台,建沼气池60座,安装节能路灯85盏,建成功能完备的休闲广场11处。同时,投资30余万元,改建了村委会办公楼和村卫生室。村基础设施的完善,降低了群众的生产、运输成本,提高了村民的经济发展效率和幸福指数。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洪口村现有耕地面积1030亩,人均不足0.5亩,如何让群众在仅有的资源条件下尽快走上致富路?如何让村民紧紧围绕在党支部周围推动村级发展?这些始终是困扰村支部班子的一大难题。

  为了全村的经济发展,村党支部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一方面,根据山多人多地少、林业资源丰富的实际,村党支部积极发动村民发展林木生产。近年来,先后争取林业政策扶持资金20余万元,在荒山、荒坡上发展连片楠竹600多亩,油茶300多亩,桃李800多亩。2013年,全村楠竹产量20万斤,油茶产量2万斤,桃李产量10万斤,创收500多万元。另一方面,鼓励有实力的村民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机械化作业,在遏制抛荒的同时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利用,而出租土地的村民在获得租金的同时转而发展林特产业,利用坡地、荒地种植油菜、药材和发展养殖业。2013年,全村粮油等传统农牧业收入1500余万元,林特产业收入240余万元。

  依托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是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又一举措。近年来,在村两委的组织下,村民自筹资金40余万元,改造、扩建了红八军建军旧址——红八军纪念馆,并收集、整理大量的历史文物,开辟“红色旅游”。与此同时,村委会通过招商引资,在6、7、8、9等自然组流转土地1000余亩,拟投资3000万元,建成一个集休闲娱乐、餐饮观光为一体乡村旅游区。目前,土地流转工作正在进行中。

  “为让乡亲们早点致富,我们比村民都着急上心。照着发展‘红’、‘绿’旅游的路子走下去,洪口村村民实现小康生活的目标将指日可待。”今年52岁的村支部书记冯庭治谈起未来,满怀信心。他说,今天的洪口村老区人民正以“女娲补天”的精神和创造力,在殷祖这块红色土地上开拓光明,创造着辉宏的事业,唱响和谐社会的光明颂歌。(完)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