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夷陵区多措并举创新河道管护模式

24.05.2016  17:04

(赵正渔  方宇国)宜昌市夷陵区按照“政府统筹、属地管理、部门联动、全民参与、注重实效”原则,扎实开展以“清水绿山、靓城洁村”为主题的“河长制”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建立河道管护长效体制机制,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保障防洪安全,取得显著成效。 

在管护体制上,落实三级河长。出台《夷陵区“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夷陵区“河长制”管理办法》《夷陵区“河长制”百分考核办法》,对行政区内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32条河道全面实行“河长制”,构建“区级河长+镇级河长+村级河长”组织体系,明确以区级领导为责任人的35名区级河长,以14个乡镇(街道、开发区、试验区)乡镇长(主任)为责任人的25名镇级河长,以河流经过的96个村(居)委会主任为责任人的96名村级河长,管护河道1790公里,落实管护经费129万元。建立“一条河道、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  “五个一”工作机制,具体履行河道保洁、污染防控、河道疏浚、生态修复等工作,实行“包河治水”,严格考核问责。 

在管护范围上,实行四界保护。按照“保护优先、规范建设”原则,出台《宜昌市夷陵区河道管护定额标准和资金补助办法》《宜昌市夷陵区河道岸线划定和管理办法》《宜昌市夷陵区水工程界线划定和管理办法》《宜昌市夷陵区水源保护区边线划定和管理办法》《宜昌市夷陵区畜牧业规模养殖宜、限、禁区域划定和管理办法》《宜昌市夷陵区开发建设宜、限、禁区域划定和管理办法》《宜昌市夷陵区“动山、动水、动林、动田、动路”管理办法》等制度办法,划定河道四界。一是划定水利三线,即河道岸线、水工程界线、水源保护区边线;二是划定开发三区,即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三是划定养殖三区,即畜牧业宜养区、限养区、禁养区;四是划定水保三区,即重点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并筹措河道界碑界桩设置工程经费34万元,勘界确权黄柏河、柏临河、下牢溪等河流50公里。 

在管护措施上,强化五水共治。按照“源头养水、全域治水、科学用水、依法管水、全民护水”五水共治要求,探索河道治理与管护新模式。在《夷陵区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形成《夷陵区河道治理与保护专项规划》,计划投入1亿元治理河道50公里,着力改善人口稠密区域河道环境。组织环保、水利等部门,开展河流沿线排污口普查,制定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筹资3000多万元实施西北口水库“网箱养鱼”取缔、西北口库区“两减一扶”、黄柏河流域面源污染治理、磷矿企业达标排放监管、黄柏河岸线绿化美化等工作。落实资金25万元,设立33块河道公示牌、165块管护牌;筹措资金27万元,对玛瑙河流域进行综合整治,关闭排污口、清除河道垃圾、新建垃圾中转站,力争河道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在管护机制上,探索网格管理。借鉴城市网格管理模式,大力推行“河长制+网格制”管理模式,探索网格管理河道新模式,实现河道管护常态化、网格化、规范化。一是划定网格片区。根据河流域人口密度、地理位置,共划定189个网格,明确380个网格员对河道进行管护。二是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出台网格员河道管护制度和考核办法,明确网格员河道管护职责,保证河道日常巡查、河道日常保洁、监督污水排放、河道疏浚等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建好管护平台。将管护的河道网格管理信息,汇总形成“一河一档、一河一策”,并整合到夷陵数字水利信息平台,实行河道数字化管护,实现河道基本信息和管护状况信息全社会共享。 

目前,夷陵区通过“河长制”试点,河道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水生态得到逐步修复、人民群众护水意识逐步提高、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夷陵正在逐步显现。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