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围绕省定目标深入开展精准扶贫

30.10.2014  12:10

  201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扶贫办的精心指导下,我市紧紧围绕省定的扶贫开发工作目标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办〔2013〕25号文件和鄂发〔2014〕12号文件精神,在组织领导、政策制定、资金投入、项目建设、责任落实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确保了扶贫开发工作深入开展。
  
  一、建章立制,落实四项改革
  
  1.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2014年,我市按照中办发〔2013〕25号文件和鄂发〔2014〕12号文件精神,出台了一系列改革配套的政策文件和实施办法。认真开展贫困村和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目前正在进行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识别工作和软件操作程序的录入工作。深入推进“23131”扶贫工作机制,即由2名县级领导挂帅,带3个以上部门,组建1个工作专班,连续3年集中帮扶1个贫困村,围绕整村推进的目标任务开展工作,在资金、物资、技术、信息方面提供帮扶和支持,不脱贫不脱钩。
  
  2.建立干部驻村帮扶机制。我市自2012年起先后开展了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清洁乡村工程、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千企帮千村、选派市直机关干部到组织建设薄弱的贫困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组派“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和“三万”活动工作队等活动,全市共有3000余名干部参与。
  
  3.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加强资金监管,充分发挥扶贫资金效益是把扶贫工作落在实处的重要环节。几年来,市扶贫办与财政部门密切合作,对扶贫项目申报、实施和资金管理采取“五个共同”(即:共同考察、共同筛选、共同申报、共同验收、共同审核)的监管机制,真正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在扶贫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守专款专用的有关规定,防止项目资金截流、贪污和挪作他用。一是实行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各类扶贫资金都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做到了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二是实行区级报帐制,所有扶贫项目建成完工后,由项目实施贫困村提出申请,市扶贫办组织专家和相关单位现场验收。验收合格后,项目实施单位才能到区级财政部门报帐,并预留适当的质量保证金。三是实行公开公示制,扶贫项目、资金安排全部实行“阳光操作”。四是全面实行业主负责制,项目业主必须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彻底杜绝了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贪污的现象,确保扶贫资金真正用到扶贫项目上,充分发挥出使用效益。
  
  4.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扶贫开发新机制,不断加大社会化扶贫开发力度,着力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千方百计整合部门资金,最大限度地把项目资金整合到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30个贫困村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设施。一是整合人畜饮水工程资金,补助贫困乡镇兴修安全饮水工程;整合水利建设资金,帮贫困村进行水利建设,完成当家塘改造,疏通渠道,清淤港道。二是积极争取新农村建设资金在贫困村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整合农业、林业资金,发展林果基地,支持贫困村修建沼气池。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我市贫困村面貌明显改善,村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
  
  二、关注民生,推进十项重点工作
  
  1.村级道路建设。目前,我市新建成村级公路70.3公里,全市316个行政村基本上都通上水泥路。今年还将投入1790万元, 实施项目18个,完成改扩建农村公路45公里,目前已完成17个项目,正在实施1个。
  
  2.安全饮水。截至2013年底,我市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投入资金950万元,解决了2.2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3.农村电力保障。2007年,我市城乡居民已全面实现户户通电。
  
  4.危房改造。近年来,我市危房改造工作进展顺利,2013年投入资金135万元,完成危房改造120户。今年,我市继续投入资金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工程,目前改造工作正有序推进。
  
  5.特色产业增收。近两年来,我市投入资金5492万元,兴建特色产业基地75个。坚持优先扶持发展农业种养植大户,让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人员成为农场经营者,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兴办家庭农场,鼓励各类社会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规模经营领域,在全市乡镇发展家庭农场,带动当地产业发展,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的纯收入。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家庭农场人均纯收入6.2万元,是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多。
  
  6.乡村旅游扶贫。近两年来,我市投入资金1559万元发展乡村旅游,包括支持贫困户发展农家乐。目前8个乡村旅游板块,已完成6个,正在实施2个,形成了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和民俗体验为载体的“池湖模式”“峒山模式”“长港玉带画廊”体验旅游板块;以水产养殖科普教育、湖鲜美食、渔家乐帐篷露营、湖上划船采莲、垂钓和石碑山天然氧吧为载体的“三山水上明珠”、生态“梁子湖”“梧桐湖”旅游板块。截至今年9月,全市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9%。目前,我市正围绕特色、积极开发旅游产品:一是围绕饮食产业开发旅游美食产品,二是围绕生态农业开发旅游馈赠品,三是围绕民间文化特色开发旅游工艺纪念品。
  
  7.教育扶贫工作。目前,我市高中教育毛入学率已达92%以上,初中巩固率达96%以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86%以上,学前一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5.87%以上。近年来,我市加快了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投入资金4176万元,计划改造维修中小学、教学点、新建、改建幼儿园共121所,目前已完成84所,正在施工37所。为每个教学点建设一个篮球场,安装一套篮球架、一副乒乓球台,新配一套“班班通”电教设备,新建一个图书室,新增一批音乐、美术器材等。
  
  8.卫生和计划生育扶贫。我市21个乡镇都有设施完备的卫生院,316个行政村都有标准化卫生室,农村地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6.6%以上,位居全省前列。
  
  9.文化建设扶贫。目前,我市建有18个乡镇文化站,并分别配齐了文化站长和文体中心主任。乡镇公益性文化机构工作经费,由区、乡镇两级财政配套落实。每个乡镇文化站配有电脑、音响、乐器等设施设备,农家书屋在全省地市州率先实现全覆盖,农村数字电影公益放映一律免费。
  
  10.贫困村信息化工作。目前,我市316个行政村全部开通了宽带服务,每个村都配有1名信息服务员。95%的教学点接通了网络。
  
  三、多措并举,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一是成立农村合作组织。在政府的主导和扶持下,我市各乡镇纷纷成立农村合作组织,贫困农户先后加入合作社,参与入股分红。通过这些农村合作组织,将农户手中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使国家扶贫资金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今年各贫困村新建村组公路70.3公里,进一步加强了与外界的沟通,为销售农副产品提供了便利,进而促进了村级经济发展。村级卫生室的建设,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进一步减少了农民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
  
  三是加大社会福利事业投入。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开展特殊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保障、基本住房保障、基本教育保障、基本服务保障)工作,让贫困群众生命有保障、生存有尊严、生活有希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截至9月底,全市已核实符合政策的特困群众19953人,已保障8936人次。
  
  四、整村推进,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
  
  市委、市政府以认真组织实施国家、省确定的整村推进村和非重点贫困村为着力点,全力促进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见实效。
  
  一是整合省级财政扶贫资金,调整优化扶贫资金使用结构,指导督促涂家垴镇以蓝莓、淡水鱼、水稻、苗圃等主导产业开发为中心,加快片区脱贫致富步伐。新建村级卫生室,疏通了渠道,硬化了村级公路,新建旅游休闲公路;整合省级老区扶贫资金,入股市生态农业合作社,实施一批精养鱼池、苗木基地等项目。
  
  二是整合区域产业资源优势,把发展主导产业作为巩固温饱、提高贫困群众收入及脱贫致富的关键来抓。目前,全市已形成山林带动型的“峒山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大丰牧业模式”、大户带动型的“花湖长顺牧业模式”、合作社带动型的“杨叶满鹏模式”、前店后场经营型的“燕矶葡萄园模式”、土地入股型的“汀祖戴家坝模式”等多种规模经营形式,使一大批贫困群众快速脱贫致富,为全市产业化扶贫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示范。
  
  三是狠抓扶贫培训。我市高度重视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主管领导多次召集专题会议,研究进一步做好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的措施和办法,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区、乡镇切实落实扶贫责任,扎实搞好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培训、招生和安置工作。2013年,根据村民的培训意愿和要求,我市组织邀请一批农业科技专家,采取课堂培训、现场指导、专家咨询等形式,先后在全市重点贫困乡镇、贫困村巡回举办了多期“农村科技扶贫实用技术培训班”,还组织贫困村村民、养殖示范户到武大、华农参加技能培训。
  
  五、落实政策,扶贫开发成效明显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始终把增加贫困村集体、贫困户家庭收入、提高贫困户实用技能素质作为工作重点,全面落实领导挂点、单位挂村、干部结对帮户的扶贫责任制,真扶贫,扶真贫,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举措,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3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23元,同比分别增长13%和12%,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由不足2200元增至2013年的3500元,增长15.9%。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逐年递减。
  
  一是社会保障得到加强。坚持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民生改善力度,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市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全面兑现。完善医疗、养老基本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申报发放大病医疗救助资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9%, 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养老金、8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高龄津贴按时发放。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建设公租房、城市棚户区改造房。镇、村公路基本实现水泥硬化,行政村通邮、通电、通电话网络信息、通广播电视全面实现;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基本解决。
  
  二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多元化筹资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改建乡镇中心幼儿园,实现全市乡镇全覆盖。全面建成村级标准化卫生室,提前两年完成省政府确定的达标任务。福利院的新建和扩建工程完成。在全省率先实现村级电子农家书屋和群众健身广场体育器材全覆盖,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加强人口与计生工作,出生政策符合率、出生人口性别比等主要指标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市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达10万人以上,依托扶贫技能培训基地、雨露计划培训输出贫困户劳动力1000人以上,农村实用技术累计培训5000多人次,使相当一部分贫困户掌握1至2门种养技术,为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打下良好基础。
  
  三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大力推进生态综合治理,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推进“清洁乡村”工程。统筹安排清洁乡村二级转运经费,保障城乡垃圾一体化清运系统有效运行,城乡生活垃圾实现日清日洁,我市被评为全省“清洁乡村”工作先进单位,先后接待近百批次省内外代表团来参观考察。推进“绿满鄂州”工程。以“三边”植树、“三荒”绿化为重点,完成成片造林,实施封山育林、森林抚育作业,义务植树和“四旁”植树,绿化覆盖率达到25%。积极创建绿色学校、省宜居村庄,成功申报一批国家级生态村、市级生态村、市级生态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