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伍家岗区:以“三微”服务人民群众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在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过程中,紧扣当前社会管理精细化、党群联系紧密化等新时代的内在需求,率先提出“微组织、微服务、微心愿”的“三微”服务理念,努力把党建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每名群众身边,用实实在在的服务赢得了各界的广泛赞誉。
针对在一些杂居小区、新建楼宇、边远村组存在的“党建盲区”,伍家岗区将“网格化”的概念引入党组织设置,划分社区(村)为若干个网格,激励发挥网格骨干党员的桥梁纽带及模范带头作用,以距离相近、行业相同、兴趣相似等为主题联系聚合身边党员,以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工作室、党员互助站等为主要形式,在全区建立了430多个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微组织”,形成了一张覆盖辖区300多家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2万余名党员的大网络。相对于传统的党组织而言,“微组织”的组织形式更加灵活,活动形式也更加丰富。
在骨干党员的组织下,广大党员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生产车间等开展不同形式的“微党课”,共同学习党的最新政治理论;通过QQ群、手机报、微信、微博以及社区橱窗、黑板报等“微窗口”,向居民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社区的好人好事;通过两三名党员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周围居民交心谈心、在网上征求意见等形式,过好组织“微生活”。通过这些手段,使辖区的党员群众随时随地都能找到组织。
坚持从实处着眼、小处着想、细处着手,充分发挥“微组织”植根一线、贴近群众的优势,通过各种简便易行、方便快捷的服务方式,努力把最及时的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对接式”收集信息。“微组织”成员以户为单位,收集周边群众的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开展不定期“家访”,了解每户家庭的“微心愿”;居民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方式,及时将自己最急需的服务向“微组织”进行反馈。“微组织”对收集到的“微心愿”进行整理,排定服务台账,并根据组织成员的实际情况逐一分解到人。“菜单式”贴心服务。“微组织”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通过延时错时服务、预约服务、代办服务等方式,分门别类组织人员开展家电维修、家庭清洁、水电费缴纳、接送小孩、看管老人、家庭教育、医疗护理等“微服务”,使群众“没空做、无力做、做不好”的一些小事得到圆满解决。“集成式”建设平台。社区(村)党组织积极整合辖区“微组织”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资源,在党群服务中心建立了“微服务”代办平台,对一些共性需求进行集中办理,对“微组织”无法独立完成的服务予以协助和代办。同时,社区(村)党组织还通过“微组织”的牵线搭桥,与辖区企业联建就业服务网络,与辖区医疗机构共建医疗服务网络,与辖区社会组织联建便民服务网络等,打造了居民群众“15分钟”便捷生活圈,形成了多层次、区域化的资源联享机制。
通过“微组织”开展的“微服务”,让基层群众的一批“微心愿”得到了满足,把党组织的服务触角延伸到了“最后十米”,使昔日的党建盲区成了“困难有救济、发展有帮扶”的党建服务新平台,使一群无职党员从失去组织关怀、茫然不知所措变为主动发挥余热、服务奉献社会,有效激发了基层党组织活力。原宜昌昌达公司的党员熊祥国在企业改制后,团结原单位企业党员,自发成立“熊祥国党员互助站”,组织下岗改制企业党员职工过组织生活、协助社区参与小区管理、服务社区居民群众,通过为社区长寿老人庆生、打扫小区卫生、更换楼道灯泡等“微服务”,走出了一条无职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服务群众的道路。
隆康路老党员王秀英团结身边几位退休老党员创办了“王秀英工作室”,借社区的空置房建立了青少年图书室,利用辅导学生假期功课、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接送留守儿童上学等“微服务”,呵护社区青少年健康成长。伍家乡共和村农民党员曾维松利用自家小院建起了“党员活动室”,通过每周两次的“微型”科技培训,网罗有致富意愿的党员60多名,扶持了20多个致富“微项目”,把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打造成了村里的“创富中心”。
(原载2014年12月24日党建网)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