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之声报道:巧用加减法,我省守好市民菜篮子

11.05.2015  11:07

  随着劳动力成本、生产要素价格提高,以及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日益提高,当前,蔬菜产业正经历着严峻考验。各地农业部门正如何应对?请听《记者视点》:巧用加减法,我省守好市民菜篮子。由湖北之声记者李丽、通讯员孙治平、周雄祥采制:
  
  【出现场音响,压混】
  
  五一过后,钟祥市文集镇马铃薯基地又呈现出忙碌景象。一台马铃薯播种机在田里驶过,旋耕、开沟起垄、点播全部完成,马铃薯耕种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相比过去人工一人一天完成一亩相比,一台马铃薯播种机一天耕种作业150亩,省工、省时、省种,亩平节本800元左右。
  
  机械化只是开始,将蔬菜种到地里后,安陆市烟店镇安源千亩大棚蔬菜基地里,还集成运用了水肥一体化、病虫综合防治、高效种植模式等技术,节水节肥。负责管理的周建华副总经理告诉记者,他们在要素投入上做减法,但在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上做加法,不仅为部分菜地盖起钢架大棚,安装喷灌工程和服务设施。与露地栽培相比,设施栽培产量提高了近30%,满足了蔬菜淡季市场需求:
  
  【出录音】“每亩一年一季成本7000多元,销售产值1万四到1万五,全年两季生产,一亩地利润1万多。【录音止】
  
  加上沟、路、渠、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此落地开花。一些大棚由于美观,还成为了观光展示区。在武汉市辛安渡农场的如意生态菜园,每天来采摘、体验的市民络绎不绝。武汉如意生态园观光部部长崔丽影介绍:
  
  【出录音】“有这么好的设施农业。从去年五一开业到现在,去年半年接待人流量9万多,经营收入700多万。今年肯定要翻一番,比以前光种植收入多60%到70%。”【录音止】
  
  加减结合,蔬菜生产比较效益大幅提升。据省蔬菜办负责人介绍,我省设施蔬菜亩产值达2万元以上,亩增收600-800元。一些地方亲切地称蔬菜产业是富裕农民的“绿色银行”。
  
  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农民愿意种菜,种好了菜,又怎样让市民买的舒心?在省蔬菜办引导下,减少蔬菜流通、销售环节成为大家共识。各地相继设立蔬菜自营直销店,开通蔬菜直通车,进驻社区。有的还利用“互联网+农业”的销售模式,让消费者网上下单,直接配送上门。家住汉阳桥机社区的高婆婆,过去要走半个小时到附近的汉阳倒口菜场去买菜,如今只需提着菜篮来到自家楼下的汇春直通车处买菜。汇春蔬菜直通车负责人付祖平告诉记者:
  
  【出录音】“我们每个小区建有终端店,居民喜欢什么我们就种什么。没有终端店的,我们用直通车配送。相比其他市场,卖出来的价格低10%以上。”【录音止】
  
  买的舒心,更要吃的放心。做流通成本减法同时更要做提高质量的加法。武汉市东西湖区、长阳县、嘉鱼县等蔬菜大县纷纷建成农资市场监管追溯平台,增加质检环节,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在武汉市强鑫蔬菜合作社,每块菜地都做到了生产有记录、销售有台账。理事长赵礼强:
  
  【出录音】“那么这个二维码市民买菜时可用手机扫出来。把田间到地头,怎么种的,打的什么药水都扫出来。”【录音止】
  
  加减法的巧妙运用,从生产到销售的层层把关,“如意情”、“强鑫”、“菜夫人”等一批湖北产蔬菜畅销全国,远销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