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这个小学建在孤岛上 连续6年被评为“小学教学质量先进单位”

31.10.2017  10:16
位于恩施市屯堡乡的车坝水库,山水相连,风景秀丽.水库中心有一座“孤岛”,上面有一所学校.

10月12日,风雨交加,记者从屯堡集镇出发,开车约一小时,右边是高山,左边是深谷,水泥路、石头路、泥巴路,一路颠簸,汽车终于在道路的一处拐弯处停下了.大路左边出现了一条不起眼的小径,沿着泥泞的小径下坡,就可看见一条长约10米的木制甩桥,桥底部由4根铁索支撑,铁索上铺着大小不均的木板,桥两边各有两根铁索,铁索上用木板连接着.桥头竖着一块牌子:危桥,禁止通行!此桥是通往对岸的唯一通道,记者询问附近的村民说可以行走后,壮着胆子走上了桥.摇摆着过桥后,拾级而上,恩施市屯堡乡双龙希望小学终于出现在视野里.

木桥,连接外界的唯一陆路通道

双龙希望小学的前身名为“双龙耕读小学”,始建于1954年,原校址在双龙村龙潭坝.1958年,因学校发生火灾,木制结构的教学楼被烧毁,学校遂迁往双龙乡枣树坪.1966年,学校更名为“五星中小学”.1983年,因车坝河库区建成蓄水,学校迁往双龙村小溪沟,更名为“双龙辅区学校”.1997年,该校教学楼房被鉴定为D级危房,当地政府另选校址新建学校.1998年,新学校在枣树坪落成,正式命名为“双龙希望小学”.

今年53岁的贾吉奎,就是1998年进入该校担任校长的,他也是该校年纪最大、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学校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主要服务附近的双龙村和坎家村两个行政村.目前,共有学生132人,其中学前班18人,是库区唯一一所完全小学.”贾吉奎一边介绍情况一边领着记者走进校门.

校园中间的运动场上,堆放着一些空心砖、砂石料等材料.贾吉奎告诉记者,这些材料是用于修建运动场的,今年8月就动工了,原本打算年底完工,可是因为学校不通公路,所有建筑材料只能用车运到河对岸的路边,再靠手推车运进学校,进度慢.最近,木桥的铁索断掉了一根,桥面承重有限,就停止了搬运材料,运动场的建设也就暂时搁置了.

校园内布局很简单,只有3栋建筑:一栋教学楼,一栋学生宿舍楼和一栋教职工宿舍楼.

学生宿舍楼建于2009年.在一楼,记者看到,每间宿舍不足10平方米,墙壁有些斑驳,靠两边墙摆放着床铺,为上下铺结构,宽约1米,长约2米.被子叠得整整齐齐,脸盆、牙具等也摆放得井然有序.“我们这个床得挤4个学生呢!条件有限,也只能委屈孩子们了.”贾吉奎叹气说.

站在教学楼顶,记者环顾四周,学校四面环水,是个“孤岛”,而岛上就只有这所学校.河两岸的岸边,孤零零地停放着几条小船,可能由于下雨的缘故,船上没有艄公.而唯一连接这个岛和外面公路的通道,就是记者刚走过的那座危桥.

课余,方琼给学生辅导功课.

连续6年被评为恩施市“小学教学质量先进单位

除了学前教育,这个学校共有6个年级,仅有9名教师.除了两名老师的年龄在50岁以上外,其余均为90后.可就是这样一所条件艰苦的偏远小学,居然从2012年开始,连续6年被该市政府和教育局表彰为“小学教学质量先进单位”“.这与我们学校老师对孩子的高度责任心紧密相关.”贾吉奎说.

张国惠今年56岁,该校建校时就调到学校任教,是学校的数学老师兼财务.尽管学校离他家只有3公里,他还有一辆面包车,可他只有周末才回家“.有课时要上课,没课时得给学困生补课,还得处理学校财务上的一些杂事.”

王琴今年27岁,家住州城,是年轻教师中任职时间最长的.原本可以选择环境好点的地方任教,因为父亲是屯堡人,所以她选择了该校.目前负责两个年级的语文课,兼任政教主任.因为性子比较急,责任心又强,遇到个别屡教屡不会的学生,她不知道哭了多少次“.遇到这种情况,我就跑回办公室嚎啕大哭一场,又继续回去教他.”方琼、魏玮等几名女教师都有类似经历.

每天早上,老师会陪着孩子们晨读;课间,和孩子们玩耍;下午放学后,为学困生辅导.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老师们无微不至地关爱着学生们.

王琴刚来任教时,班里有个小男孩从不说话,也不跟他人交流,王琴就总是找机会引导他说话.有一天,这个小男孩给王琴的办公桌上放了一张小纸条.王琴打开一看,是一幅画,上面画着火车.此后,王琴就经常收到这个小男孩画的画.

小男孩用这种无声的语言表达着对老师的喜欢和感谢.张国惠破旧的面包车,可是一位“功臣”.在该校读书的孩子大都离家较远,所以大都在校住读.平日里谁要是生病了,一公里外的村级卫生室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张国惠就用面包车送学生去市里的医院看病.

一张床睡4个学生,上下铺共睡8个学生.

不能误了孩子,也不想误了这些年轻人

这所小学究竟有多偏远?据贾吉奎介绍,此地距离屯堡集镇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距离最近的集镇——罗针田要半个小时车程,距离恩施市城区最少一个半小时车程.而且没有班车,出入都只能坐私人运营的面包车,车费25元/人.每天早上天不亮从村里出发,下午1点左右回来,仅有一趟.

这所学校的条件到底有多艰苦?贾吉奎将记者带到教师宿舍楼,打开一楼一间房门,一股霉气扑面而来.里面陈设极为简单,一张床,一个简易衣柜和一些洗漱用品.贾吉奎介绍,这栋教师宿舍楼是2002年修建的,目前已成危房,因为暂时没有其他地方可以住,所以教师只能两人一个房间,挤在这栋楼里.

新来的6名女老师都是9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以前哪里吃过这种苦.可是让贾吉奎欣慰的是“,这群女娃的适应能力很强,从没有听到过她们有任何抱怨”.

贾吉奎心里很清楚,乡村教育需要她们这样有文化又能吃苦的年轻教师!有了她们,山里娃娃们才有希望.所以,他希望能够留住她们.贾吉奎又很矛盾,因为他希望她们能有更好的发展.“暂且不说这里的条件艰苦,困扰她们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婚姻大事没有办法解决.”原来,这7个女老师中,有5个还是单身.在贾吉奎看来,这里很难找到合适她们的青年男子,只有到更好的地方,她们才能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既不能误了孩子们的教育,又不能误了老师们的终身大事,如何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这是让贾吉奎很头疼.

还有一个让贾吉奎头疼的问题就是那座通往学校的危桥.“有一座安全通行的桥,是我们目前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愿望.”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