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水——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13.10.2014  14:05

(柯辉 陈小宝 杨振华)鄂西北大巴山腹地的竹溪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湖北省最偏远、交通最不便利的地区之一。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奋斗目标,该县牢固树立“基础支撑、水利先行”的指导思想,小农水项目的实施便是其中一个缩影。

突破樊篱 补齐短板

建国以来,竹溪县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设施。全县现有水库50座,自来水厂92座,塘堰1019口,拦河坝656座,泵站54座,井窖1012口,各类引水渠1130千米,水利设施蓄引提水总能力7400万立方米,农业有效灌溉面积18.9万亩。

然而,历史欠账大和长期建设投入不足,致使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全县灌溉水平远达不到旱涝保收的要求,近一半的种植面积“靠天收”。据统计,全县尚有16.4万亩耕地灌溉保障率低下,占现有耕地35.3万亩的46.4%;32座有灌溉任务的水库灌溉渠系不配套,还有690口山塘淤塞严重,632千米渠道老化失修,直接影响灌溉面积达15万亩。

农业要发展,水利是基础,建设靠投入,项目作支撑。经过不懈努力,2011年,该县通过竞争性分配获得第三批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面对来之不易的小农水项目,该县科学谋划项目布局,精心组织项目实施,三年累计完成中央和省级投入6900万元,县财政投入1200万元,农民投工投劳折资940多万元,改造塘堰126口,新建拦河坝87处,新建改造泵站52座,铺设各类管道1408.86千米,配套田间渠道195条33.4千米,配套建筑物2189处……“中央小农水项目给山区农村水利加装了新引擎,我们要鼓足干劲,争取再用10年左右地时间把欠账还清、短板补齐”。县水务局局长洪永福信心十足的说道。

强农惠民 水利先行

小农水项目的实施,弥补了长期以来农村水利建设投入的不足,昔日的筛子塘、碟子堰、臭水沟、断头渠等如今焕发生机,重新上岗,老百姓看在眼里、喜上心头,他们知道这是党的强农惠民好政策,是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小农水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

以前种粮食要看年景,雨水好的话还有点赚头,不及打零工挣的多。如今渠道、塘堰都配套了,还有专人管放水,从插秧到收割也都用上了小农机,现在种粮、打工两不误。”看着一袋袋刚收下的谷子,中峰镇邓家坝村村民吴代连脸上的笑容透出丰收的喜悦。

  坚持集中连片,着力提升抵御水旱灾害能力。该县先后组织实施了以“库渠相连、塘堰相通、渠系完善、管网配套”相结合的农业综合灌溉模式,极大地改变了山区农业靠天收的现状,原来因工程老化失修、灌排无保障的低产田、撂荒地现在已成为旱涝保收的当家田地。县水务局副局长方玉禄介绍:“三年来,全县通过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累计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01万亩,年新增粮食产量6100多吨,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274元”。

——小农水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推手

灌排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还助推了当地向农业现代化、特色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一花引得百花开,在小农水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国土、现代农业、交通、国烟等项目资金有机整合,山、水、林、田、路等综合措施不断配套完善,使项目区内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业种植规模化、高效化、品质化得到全面提速。

目前,该县依托贡米、贡茶、贡木三张名片,加快“绿色资源”向“绿色财源”的转化,已发展茶园、水稻、中药材、烟叶、经果林等板块基地60多万亩,其中3万亩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在小农水项目区内得到提等升级。全县还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0多家,初步形成了以粮食加工、茶叶制作、医药化工、食品开发为主导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在日益追求绿色、健康、自然的当今时代,这些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无污染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产业优势日益显现。

——小农水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具体实践

山岗郁郁葱葱,田野稻菽飘香,小河潺潺流水,袅袅炊烟农家,一幅山水画卷仿佛世外桃源,但置身前进村,却又如此真切。

三年前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前进村,1875亩耕地散落在山间沟壑,种地收入微薄,山上6150亩茶园每年只摘一季春茶,产量不抵人工费。

自打小农水项目在我村实施后,6口山塘整治一新,还新建了2座提水泵站,3500多亩茶园建起了喷灌设施,现在采茶一年至少2季,村委会牵头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社员们收入比以前高多了,门前那条小河沟也进行了清淤整治, 400多亩水田安装了管灌,150多亩水田建成了苗圃基地。现在好多城里人来村里游玩,都说我们新农村建的好,这要归功于水务局对我们的支持”。村支书赵昌德自豪的讲述着这几年的新变化。

小农水项目的无偿扶持,不仅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还在盘活山场、林地、田土资源,培植农业种植、养殖大户,就地解决富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水坪街村村民周新自筹100多万元流转土地350亩建起了大棚蔬菜滴灌基地;蒋家堰镇个体老板敖勇投资1200万元与小农水喷灌设施相结合发展旱涝保收高效药材基地500多亩;中峰镇青草坪片区贡米基地灌溉渠系工程开工后,湖北双竹生态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520亩,扩大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城关镇民营业主郭长江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2000亩,投资700多万元与小农水建设喷灌项目结合建设高标准设施蔬菜基地……据了解,三年来小农水项目帮助民营业主、种植大户实现土地流转8600多亩,就地消化劳动力950个,年人平增收2000多元。

——小农水是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

  “既要山清水秀,还要细水长流,既有农业用水,还有生态补水”。这是该县贯穿小农水项目始终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该县实施管道灌溉工程后,既减少了渠道占地、路途渗漏,也减轻了过去渠道淤塞造成的垃圾堆积、蚊虫肆虐的问题,还降低了对水资源的粗放式引用,避免了渠道渗漏带来的危害。龙坝镇有6个村水田沿竹溪河两岸分布,自实施管道灌溉工程后,一条长11.9公里的主管道将6个村一线串珠,凡需要灌溉的地方均设置控制阀和分水口,既保证了农业灌溉又节约了水资源,农闲时还可为龙坝集镇提供生态用水。项目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后,与土渠灌溉相比,年平均节水20%以上,新增节水能力227.64万立方米,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48提高到0.8。

以前村里的塘堰、河沟里到处都是垃圾,渠道也得了肠梗阻,一到农忙用水时,各家争得脸红脖子粗”。

现在塘里的水满满的,土渠大多换成了管道,闸阀一开水就放到了田里,感谢党的好政策呀......” 龙坝镇肖家边村支书徐光顺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两手发力  建管并举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点多、面广、战线长,如何实现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竹溪县坚持以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护,不断实践,自我提高。

领导重视立首位。当地党委政府历来把水利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进行统筹安排,从组织领导、资金安排等各个方面予以重点支持。成立了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工作专班,细化了各成员单位职能职责,纳入全县重点工作进行督办考核,实行奖惩倒逼机制,确保水利项目顺利推进。

广纳民意接地气。在编制建设实施方案之前,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部署,无缝对接县情民意,想群众之所想、干群众之所需,及时调整优化细化技术方案,不放过一个田间放水口,真正把实事办到农民的心坎上。

健全机制抓管护。认真落实工程四制管理,增派技术力量跟班作业,聘请群众代表全程监督,定期进行质量抽样检查,确保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乡镇水管站和抗旱服务队机构落实到位,引导农民成立用水者协会,制发了《竹溪县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总体方案》、《塘堰、管道、微喷灌使用管护办法》,实行自建自管、多户联管、协会统管、国有监管等齐抓共管模式,两千多处水利工程完成产权制度改革。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