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逃离手机” 孩子欢呼:爸爸不耳聋了

02.04.2016  11:41

  连日来,本报刊发《千余“小楚才”数落家长玩手机》系列报道,引起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广泛关注。

  昨日,武汉晚报记者到江汉区武汉关小学,探访参与该校一项“逃离手机”实验的家长和孩子。

  这项实验中,学校邀请了来自一年级30多个家庭参与。实验分为两步走:先请家长删掉自己手机里的部分APP,让手机的娱乐性大大降低;另外,学校给出一些放学后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的亲子内容,包括读书、运动等,请参与的家庭完成。

  实验效果到底如何?家长和孩子有哪些感受?

  实验第一步不容易

  软件个个都舍不得删

  实验一开始就给参与的家长出了个难题:手机里各种APP都那么有用,怎么删呢?

  “微博看信息、微信和朋友联系、上网软件看新闻、点餐软件、淘宝软件、音乐软件等好像一个都少不得。”学生睿睿的妈妈说,她经过反复考虑,删除了两个视频播放软件和淘宝。采访得知,和睿睿妈妈一样为难的家长还真不少,共有15位。

  学生华华的爸爸最干脆,一下子删了8个。“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我手机里有这么多用不着的软件。”不过,华华爸爸也坦言,微博微信等软件实际用处并不大,但要干干脆脆地删掉,还是很难下决心。

  实验第二步难适应

  不玩手机心里总痒痒

  实验的第二步,需要家长们在陪孩子时完全抛弃手机,好几位家长觉得特别不适应。

  学生东东的妈妈接受老师的建议,孩子写作业,她陪在旁边看书。她承认:短短半个多小时,自己偷偷看了两三次手机。

  小灵的家长选择的是陪孩子在附近散步。母女俩一边走路一边聊天,这天孩子谈到了学校的课外兴趣活动,让她印象深刻。小灵妈妈说,自己的“手机瘾”还是没有完全断掉,虽然克制住没有不停地看手机,但心里时不时就会想想。

  扬扬的妈妈则很愧疚,在实验过程中,扬扬始终可以专注于手工游戏和阅读,反倒是自己,一边陪孩子玩,一边却还想着刷朋友圈。她说:“让成人不玩手机真的比让孩子不玩更难。

  家长变化孩子高兴

  不“耳聋”的爸爸回来了

  实验结束后一段时间再回访,一半家长表示:孩子写作业时,自己坚持选择做家务、看书,或者做自己的工作,不再玩手机。

  华华爸爸再没有重装删掉的软件,饭后至少陪着孩子活动半小时。“感觉最近几天,孩子明显比以前更粘我一些。”华华爸爸说。

  而最开心的就是华华了,华华大声告诉记者:“爸爸以前就知道玩手机,我喊他好几声,他才偶尔抬起头来应我一声,我和妈妈都说他耳朵聋了。”这几天,爸爸把玩手机的时间改到了睡觉前,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其他时间父子俩之间的交流顺畅了很多。华华说:“那个不‘耳聋’的爸爸终于回来了!

  现在,东东和妈妈一起每天背诵几首古诗,妈妈一边背,还一边给他讲解。东东妈妈看手机的次数少了很多,得到了东东的夸奖:“妈妈比以前更可爱了”。

   听听这些尝试和建议

  红钢城小学德育主任姚燕:

  家庭教育中成人“身教重于言教”,学校无权干预家长玩手机的习惯,但学校会建议家长不要在孩子们面前玩手机。平时老师们都会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布置一些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的亲子作业,比如同读一本书,读完后全家一起说一说感受,或者和父母一起进行一场体育运动,能自然而然地和谐亲子关系。

  南湖中学初二(9)班班主任余虹:

  开家长会我会要求家长,孩子做作业时,不要在旁边玩手机。孩子学习,家长也可以陪着一起学习,不是一定要进行指点,可以是安静地读一本书,这样更能形成一种学习的氛围。

  光谷一小的家长闵女士:

  “我除了必不可少要用到手机的场合之外,平时只要孩子在家,基本不玩手机。

  闵女士喜欢打羽毛球和摄影,很多工作之外的闲暇时间都用来锻炼和外出寻找摄影题材,这些也间接影响了女儿,让她成为了一个运动迷和摄影迷。“所以我们也没有太多时间玩手机,因为和孩子在一起时,总会聊到这两样我们感兴趣的话题。”闵女士说,家长有自己丰富的业余生活,兴趣广泛,就不容易沉迷玩手机,反而会促进亲子关系。

  延伸>>

  治疗“手机病”需要社会更多关注

  除了进行这项实验,平时的教学工作里,武汉关小学的老师也在寻找好办法提高学生回家后亲子时间的质量。比如,每天一起读书一小时,或做手工是经常有的作业,每学期安排一些亲子游戏运动会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可以在家和家长一起为运动会项目做准备,甚至还邀请时间上比较充裕的家长到学校学习汉绣知识,帮家长找到和孩子之间更多有吸引力的话题。

  武汉关小学万琦老师说:“教育学生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合力,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长期来看,不仅能促进孩子的智力水平,提升身体素质,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家长玩手机继而影响到学生沉溺手机,目前几乎是所有学校都在面临的问题,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家长脱离手机,把视线更多转向孩子,提高亲子关系的质量,既是学校的工作内容之一,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