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武钢重组传言成真 将成世界第二的超级巨无霸

27.06.2016  09:52

尽管宝钢、武钢一度流传出合并的消息并多次遭到否认,但随着宝钢股份、武钢股份双双发布公告,这两大钢铁集团的合并重组传闻终于成真。

6月26日下午,武钢股份与宝钢股份披露,二者各自的控股股东武钢集团与宝钢集团正在筹划战略重组事宜,重组方案尚未确定,方案确定后尚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宝钢集团与武钢集团均属于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央企,如果两者合并,全球钢铁行业的座次将因此改写。

如按产量计算,合并后的企业将至少具备6000万吨的年粗钢生产能力,变成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超级巨无霸,市场占有率将达到7.5%。

记者联系武钢集团、宝钢集团方面,相关人士透露,重组以上市公司的公告为准,其他的应该还在筹划当中,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兼并重组是钢铁行业的大势所趋,区别只在于如何重组、谁与谁重组、什么时间节点重组,但宝钢、武钢的重组具有天然优势。

产能或达6000万吨级

“武钢和宝钢重组,是基于钢铁去产能的考虑。”6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对媒体说。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来自宝钢的人士对重组也感到意外,但同时透露重组方案还未具体成型。

从规模上看,宝钢和武钢都体量巨大,他们是国内钢铁行业三大央企中的两家,随着战略重组的推进,一艘“超级钢铁巨舰”呼之欲出。

根据世界钢铁协会(WSA)于5月下旬发布的《世界钢铁统计数据2016》,2015年宝钢以年产粗钢3493.8万吨位列全球十大钢企第5名。

而武钢的体量也十分庞大,除武汉本部外,旗下主要有武钢鄂钢、昆钢和防城港钢铁基地。2015年,武钢以粗钢产量2577.6万吨位列中国十大钢企第6位。

记者注意到,按产量计算,新的企业将至少具备6000万吨的年粗钢生产能力,变成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超级巨无霸,相较于全国8.04亿吨的粗钢产量,其市场占有率将达到7.5%。

工信部2015年3月公布的《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形成3~5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5年起,“宝武合并”的传闻就屡次见诸报端,但也被两家上市公司多次澄清否认。

不过,在钢铁行业极度低迷的当下,抱团取暖的可能性逐渐增加。2015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亏损645.34亿元,武钢集团和宝钢集团的经营业绩也不尽如人意。公开信息显示,2015年宝钢集团利润总额10.13亿元,相比前一年下降89%,丢掉了行业第一的宝座。而武钢集团则亏损75.15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金银岛市场分析师弭澎琦表示,行业的寒冬,让宝钢、武钢联姻的可能剧增,如今重组传闻也已坐实,但作为竞争对手,关键在于解决如何重组、谁来主导等细节性问题。

重组将减少直接竞争

在一位近期到武钢集团调研的业内人士看来,宝钢与武钢虽同为央企,但现任武钢集团掌门人马国强的宝钢背景,或许将为此次重组定下基调。

现年53岁的马国强2013年7月由宝钢调任武钢集团任总经理,并在去年6月担任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在武钢就职前,马国强曾在宝钢集团有着18年的工作经历,并一度担任宝钢股份总经理。

在外界看来,有着宝钢情节的马国强接任后,“宝武合并”有望加速。不过在多个场合的表态中,马国强并未流露出此方面的意向。

今年6月出席武钢股份股东大会时,马国强就表示,武钢股份未来即便真的进行兼并重组,更多会考虑向多元化的方向尝试。针对同行间的并购重组,武钢股份没有太多机会。

不过,弭澎琦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捋顺业务等方面,马国强的宝钢工作经验将更有利于重组推进,这在钢铁重组中也早有先例。

2010年5月,鞍钢集团公司由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和攀钢集团有限公司重组。此后,攀钢钒钛总经理在2014年换人,由具有鞍钢背景的邵安林担任。

在弭澎琦看来,马国强掌舵武钢集团后,在管理效率方面动刀,尤其在减员分流上,与更注重主业效率的宝钢颇为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宝武合并”后,宝钢与武钢将减少直接竞争。最直接的体现,将是为争夺华南市场而新建的两座钢铁基地。2012年,宝钢湛江钢铁项目和武钢防城港钢铁项目分别获批开建,两者分别位于广东和广西,直线距离不过250公里。这两座新钢厂均瞄准华南地区的家电和汽车板市场,被认为定位“撞车”。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重组方案的推进,肯定会对二者之间的产业布局有所调整,而他们的重组,在减少区域竞争的同时,也有利于加速产能淘汰。

武钢大事记

○1955年动工建设

○1958年建成投产

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家钢企。当年全国钢产量800万吨,武钢贡献新增钢铁产量150万吨

○1970年代钢铁工业格局基本稳定

沿海一带鞍山、上海、北京、天津、本溪、唐山进行钢铁布局,内陆则有太钢、马钢、包钢、攀钢、武钢等钢厂

○1993年—2008年国企改革

投资主体由国家转向企业,钢铁产品实行市场定价

○2008年武钢累计产量达2.21亿吨

同年,钢铁业行业利润率呈现断崖式下降,从2007年7.26%一度跌至0

○2011年非钢产业强势增长

武钢非钢产业利润11亿元,占总利润的一半以上,首次超过钢铁主业

○2014年武钢8年来首次下调钢产量

钢铁业首次缺席武汉的千亿产业版图

○2015年武钢累计产量突破3亿吨

根据2015年工作思路,武钢钢铁主业将适时减量,向以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转型

和柳钢合作关系断裂,独自承担防城港钢铁项目

○2016年度过最艰难的上半年

武钢度过最艰难的上半年,亏损70多亿元后,连续经历裁员和减产,多次传出被兼并重组消息

牵手

朝着说好的天长地久

武钢、宝钢两大巨头重组,能否真正打造出一艘世界钢铁“航母”,探索中国钢铁企业走出困境的新路,众人期待。

中钢联分析师胡艳平表示,钢企重组是全球钢铁产业发展的必然,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也进行过大规模钢铁企业兼并重组。

目前,日本、韩国钢铁前三甲占据该国80%的市场份额,欧美排名前五的钢铁公司也占了本国70%的市场份额。而在中国,宝钢、武钢等前十家钢铁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还不到50%。国内钢铁行业小、散、乱,导致产能严重过剩,竞争力低。

业内人士分析,重组虽是大势所趋,但重组后能否真正融合,需要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检验。

我的钢铁网咨询总监徐向春表示,武钢、宝钢在产品结构上相似,双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均为板材,两家公司在汽车、家电、建筑等领域过度竞争。同时,武钢在广西防城港布局,宝钢在广东湛江布局,两基地相距仅250公里,均瞄准华南市场。实施重组,对双方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是,双方可以实现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共享,重新进行产品定位和市场分工,避免恶性竞争,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不合理的产能,扩大优势产能,提升行业集中度,共同做大做强,真正实现1+1>2。

挑战是,武钢、宝钢同为央企,有各自的管理体系、市场分布和数万名职工,组建成一家新公司,面临着管理、文化、市场融合、职工安置等诸多考验,需要长时间磨合。

国外钢企重组大多是市场行为,但在国内还是要依靠政府力量。”胡艳平表示,目前,宝钢、武钢自身经营都存在困难,单靠市场力量很难“水到渠成”。

她认为,双方重组,除了武钢集团董事长马国强曾在宝钢集团任职18年、熟悉宝钢管理模式有一定优势外,其他方面挑战多多。尤其是管理层、市场融合,涉及利益面太广,难度颇大。以防城港和湛江两大基地为例,定位趋于雷同,如今,湛江基地已建成,防城港基地正在建。以后,防城港基地还建不建,怎么建,如何形成差异化竞争,既涉及到企业利益,还要考虑地方政府利益,这对双方高层而言,无疑是巨大考验。

“从国内外钢铁重组案例看,大公司重组成功概率有50%。”徐向春举例,在国外,像塔塔钢铁集团等都出现过重组失败的现象,在国内,鞍钢股份、本溪钢铁重组,多年双方无实质性进展,各成体系,最终无奈分手。联而不合现象,在不少重组企业中都存在。

徐向春表示,武钢、宝钢重组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新公司能不能真正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第二大钢铁厂,需要双方齐心努力,我们拭目以待。

责编:王玉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