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百强再进位全面建小康

17.06.2015  15:14

  近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宜都市第七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宜都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胜利闭幕。本报记者邀请相关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解读。

  推行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力争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继续实施“5512”工业培优壮强工程,确保新增规模企业20家、产值过亿元企业10家、税收过千万元企业5家。

  加快现代农业集约增长。新建精品果园1万亩、高效茶园6000亩、安全菜园2000亩。大力实施柑橘品改工程,规划建设国家级柑橘产业主题公园。加快实施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振兴宜都宜红茶。

  抢抓全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机遇,实施服务业三年振兴计划。依托工业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红花套物流园、枝城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

  加快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支持陆城率先发展,争当全省镇域经济和统筹城乡发展排头兵。支持红花套、枝城建设全省“四化”同步示范镇。支持陆城、红花套争创全国文明城镇。支持高坝洲建设高端装备制造强镇、特色旅游名镇。支持姚家店打造宜昌东商贸中心核心区。支持松木坪建设全省转型发展示范镇。支持五眼泉、聂家河、王家畈建设全省生态文明示范镇。支持潘家湾打造全省少数民族第一乡。

  加大有效投入

  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力争新签约项目70个以上,其中亿元项目20个、5亿元项目5个,实际到位资金370亿元以上。坚持理性招商,落实项目评审准入、绩效评价和淘汰退出机制,切实提升招商引资工作质量。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抓紧实施江辉能源装备、绿源生物、福达坊食用油、巴蜀生物黑茶等8个省市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仝鑫锻造、天人果汁等项目建设,力促东孚机械、瑞锶科技、388江南工业园三期、土老憨生物科技园等项目投产达效。

  增强园区载体功能。筹资6亿元,推进园区土地收储、拆迁安置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建设特色产业园。支持山区乡镇到沿江区域发展“飞地经济”。

  强化要素支撑保障。突出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集中财力支持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更好地为“三农”和中小微企业发展服务。

   深化改革创新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继续取消、调整、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加快制定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制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深层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确保新增工商企业550家、个体工商户2500户。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实行居住登记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稳妥推进不动产登记改革工作。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实施创新企业培育计划,推动科技企业加速成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

   坚持城乡统筹

  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投资2亿元,新建续建市政项目28个。进一步拓展城市骨架,完成杨守敬大道、城河大道改造工程,加快推进跑马岗路、盘龙路、三家铺路、西湖路延伸、五宜大道延伸配套、楠竹园路、南清路等续建工程。完成长江大道与宜华大道交叉口改造工程,推进城西、城南片区开发等。实施宜华一级路、陆渔大道生态景观工程,新增城市绿地10万平方米。

  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路网系统,加快推进双城路、陆松线改扩建工程,启动青林寺至高坝洲电站、清江二桥至高坝洲电站等道路工程,确保S216宜都绕城段建成通车。积极支持服务宜张、岳宜高速宜都段建设。建成陆城中心客运站、红花套综合码头一期工程。

  推动新型村镇建设。完善市域“一主两新五特”城镇结构,合理布局一批基础性、功能性配套项目,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力争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开展“四城联创”活动,强化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升城市长效管理水平。围绕建设智慧城市,推进数字化城管扩面增容。

   加强生态治理

  强化生态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认真贯彻新《环保法》,建立环境信用评价体系。科学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制度。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等制度。

  抓好节能减排。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降耗。狠抓主要污染物减排,开工建设城西污水处理厂,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加强重点污染排放企业监管,确保达标排放。

  强化环境治理。建立大气污染防控机制,加强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建筑扬尘、秸秆焚烧等治理,加快淘汰黄标车,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加强水污染防治,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坚决消灭黑河、臭河、垃圾河。

  推进生态建设。认真落实“绿满荆楚”规划,实施“生态宜都”行动计划,推进重要节点、沿江沿路、园区集镇绿化美化,形成绿树围城、城中显绿、城水相依的生态景观。

   致力民生改善

  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把富民增收作为民生福祉的重中之重,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拓宽富民增收渠道,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就业服务机制,落实创业扶持政策。

  全面做优社会事业。加大教育投入,扎实推进国家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区试点工作,保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完善城乡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加强社会化服务信息支撑体系建设。深化平安宜都创建,深化法治宜都建设。本报记者李鹏飞本报通讯员杨险峰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