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水利项目物业化管理成效好

10.12.2014  19:37

(李广彦)宜都市强力推进水利建管机制改革,其中在“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中,通过为项目请“东家”,由政府购买专业化服务,实行物业化管理新机制,实现水利项目可持续发展。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既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农民摸得着、看得见的民心工程。正因其“” ,给建设与管理带来很多实际问题。一是建设中往往会因为一棵树、一分田而扯皮拉筋难以展开;二是工程建后因责权不明而管理缺失,常常是“建设一时热闹,建后不久凄凉”;三是因为缺乏专业化管理,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利用率不高。“小农水”,“大民生”,实施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如果不创新机制,继续撒“胡椒面”,投资恐怕又是“打水漂”。 

2011年,湖北省在19个县市区分三批实施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宜都市是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县级市,茶叶、柑桔等是其主导农业经济。好的管护制度是确保项目长效的前提,在省水利厅大力支持下,宜都市创新思路,通过“三个依托”,为项目请东家,探索物业化管理新机制,确保“小农水”工程长效发挥。 

一是依托产业实施项目。以6个乡镇的茶叶、柑桔、黄桃、冬枣、蔬菜、苗木等农业产业基地为依托,高起点规划建设喷灌、滴灌、管道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既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产业支撑,相辅相成,互为保障。 

二是依托企业推进项目。高效节水灌溉系统性强,对工程质量和后期管理要求非常高,必须有一定能力的法人单位为项目责任主体。宜都市项目区涉及21个村,项目区内有多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公司,宜都市按照先建管护机制,再建水利工程的思路,本着“谁受益、谁管理、谁维护”的原则,在项目实施前就确定项目区所在的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工程管护主体。然后通过实施土地流转,把农户分散的责任地流转到各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水利建设与管理无缝对接。工程建成验收后,将其分别移交项目所在地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并签订管护协议,办理工程移交手续,明确管护对象、管护范围。各专业合作社制定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管护制度》,参照“一事一议”方式,民主商议缴纳管护资金。为减轻农民负担,鼓励企业参与水利工程管理的积极性,宜都市每年安排5万元“以奖代补”资金作为各专业合作社管护,资金,年终检查工程资产和管护情况,若有管护不力和人为毁损,视情节扣减补助资金。各专业合作社成员统一由市水利局技术培训,为工程正常运行提供全方位保障。 

三是依托受益农户监督项目。项目严格履行项目法人、招投标、监理、合同“四制”, 出台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资金整合方案》,宜都市纪委、市检察院派员全程监督招标过程。同时像体操、跳水运动一样,在严格执行规范“动作”不走样、不变形同时,积极创新机制,加强社会监督,聘请乡镇水利管理站技术人员、村委干部为项目“二次监理员”,在工程验收和资金拨付中都必须有“二次监理”签字才能生效,确保项目顺利进展和工程质量。江永忠是宜都市枝城镇洋津畈村村民,被水利部门聘为质量监督员,是他做梦没有想到的事情,小农水项目实施后,他定时到优质柑桔基地管道灌溉工地,与工程监理一道参与质量监督工作。 

通过由政府购买专业化服务,为项目请“东家”,实行物业化管理新机制,产生一系列好效果。 

一是调动了多方积极性,保证了项目建设顺利实施。二是通过办理移交手续,明确工程产权、使用权和管护权,项目后期管理有保证,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三是改革产生水利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的“正能量”,夯实了农业产业发展基础,项目区基本实现了水旱无忧,在干旱中“小农水”发挥了“及时雨”作用。项目“东家”松木坪镇椪柑产业合作社理事长曾凡贵说:我们有600多亩柑桔修建了管灌工程,把水库的水抽入上山的大水池自流灌溉,水管四通八达,延伸每棵桔树下面,消除了过去遇上天旱各抽各的水,电线满山绕,水泵够不上的现象,椪柑基地水果年产量可提高30%左右,项目增量效益近100多万元。农民也通过赚取租金,加上平时在基地打工收入,挣得钱超过自己种地,实现双赢效果。农民黎孔社10年前承包了近百亩荒山种植柑桔。风调雨顺年景,收入十几万元,可一旦遭受干旱,桔果干瘪收成差,损失也是十几万元,一正一负的巨大反差,让他几度想转产改行。让他没想到的是,如今水利部门不仅帮他解决了灌溉大问题,自己还成了管理项目的 “东家”,只要拧开水龙头,桔树就能喝上“自来水”,每天他精心爱护水利设施,就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