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以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17.11.2014  13:29

  宜都市连续11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前三甲,日前以第98位的排名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该市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伏能源、节能环保等九大产业,打造出转型发展的县域经济升级版。

  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中,宜都市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切实发挥职能职责,突出中心工作,狠抓各项措施落实,有效推进了工业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1月至9月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看好: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51.5亿元,同比增长16%;预计全年可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新增规模企业17家,总数达到238家,预计10月申报24家。

  完成外贸出口总额23690.7万美元,出口总量在宜昌县市区中排名第2位。全市累计外贸经营备案企业81家,其中新增备案企业7家。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71万元,同比增长13.7%,高于宜昌市0.4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可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亿元。

  全市全社会用电量322098万千瓦时,较去年同期上升9.26%;其中:工业用电量为301892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0.03%。全市新建、改进线路217.7km,新增、增容变压器125台。宜都市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推进以工业与商务为主体经济发展的主要作法:

  抓项目,壮大工业发展后劲,

  培育支柱产业,推进项目建设。集中力量扶持一批产业龙头企业,强化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各生产要素向优势行业、龙头企业集聚,在政策、服务上给予倾斜,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及时掌握企业运行态势,为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强化协调服务,不断做大做强,促进工业经济内涵深化和外延扩张。狠抓项目开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紧紧抓住对产业整体提升有重大影响的重点项目和新增长点项目,在管理上、运作上和服务上下功夫,在激励政策上下功夫,在招商选资上下功夫。对新增长点项目确定项目责任人,确定进度要求和工作目标,建立了全程跟踪、通报督查和季度例会分析制度,保证了项目工作的落实。目前,新引进和续建项目20个,总投资34.72亿元,目前上报完成17亿元。

  做好项目申报,积极争取专项资金。1至10月共向上争取专项资金413万元: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题资金70万元;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题资金55万元;省转型发展(增量)专题资金150万元;淘汰产能资金专题资金138万元。为九州方园、土老憨等5家企业争取宜昌市产业发展基金调度资金6000万。

   强内贸,促进商贸市场繁荣,

  特色商贸体系初步形成。东方、雅斯、国际商贸城等大中型超市和专业市场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势头,业态和营销手段不断丰富。汉达天地服装城开工建设,五金机电城已经签约落户宜都,为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商贸辐射力,形成宜昌东区域性商贸中心奠定了基础。

  电子商务发展形势喜人。成立了48家会员单位参加的宜都市电子商务协会,组织参加了第一届宜昌市电子商务论坛,远扑浙江遂昌县考察学习,电子商务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天晟同城购、时尚蔓延等电子商务公司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江南创意产业园开工建设,产业聚集充满期待。目前正在申报湖北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市工作。

  拓外源,做好外贸管理工作,

  抓好资金申报,落实扶持政策。利用商务发展资金,切实帮助企业加大研发技改投入,促进出口产品提档升级,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今年,该局积极跟踪区域资金、中小开、宜昌市外贸专项扶持资金、宜都市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等资金的拨付、到资及使用情况,为企业落实2013年度省市项目资金315.3万元;同时为东阳光药业公司申报区域资金200万元、为万鑫等10家企业申报中小开资金34.9万元;并积极对上争取,将该市7家企业纳入湖北省小微企业出口信用保险名单,享受保费全免政策,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推动会展经济,增强外贸发展动力。积极宣传并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展销会,如第115、116届广交会、“2014年湖北农产品北京行”、宁夏民博会、香港贸发局推介会、欧洲精细化工展览会、第六届“走进非洲”经贸活动等。帮助企业在参展过程中开拓市场,推销产品,洽谈合同,最终与客商达成合作意向。其中万鑫铸锻、中船重工、惠宜陶瓷等公司通过国际市场开拓,不断开辟了新兴市场,外贸出口保持了稳步增长。

   化难题,全力优化发展环境,

  创新融资方式,缓解融资难题。进一步推进“银政企”合作,不定期组织银企合作对接活动,发挥主渠道作用,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题。启动中小微企业保证保险贷款模式,由市政府牵头,政府出资1000万元,银行放大10倍,保险担保,缓解资金压力,截止到目前,已为近40家企业解决贷款近8000万元。

  完善服务机制,转变工作方式。完善了工业企业服务机制,落实挂点负责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做好沟通协调,积极开展服务工作,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