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财政投资评审挤“水分” 一年“省”出10亿元

24.02.2016  19:51

   中新网湖北新闻2月24日电   (钟欣)宜昌市财政局利用财政投资评审这把“利器”,挤出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的“水分”,2015年节省财政资金10.3亿元,可以再修一座宜昌长江公路大桥。

   该评审的项目一个也不漏掉

  哪里有政府投资,哪里有公共支出,哪里就有财政评审。管住政府的“钱袋子”,每一个政府投资项目都要过财政投资评审这一关。

  《宜昌市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实施办法》规定,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必须进行财政投资评审,未经财政部门审核的项目,不得进入招投标程序。未通过财政评审的,不能进入预算项目库,不安排预算。

  2015年,宜昌市财政局对175个政府投资项目进行预决算评审,送审金额71.6亿元,审定金额61.3亿元,审减投资10.3亿元,综合审减率达到14.4%。

  经济下行,财政增收放缓,在抓好开源的同时,更要注重节流。财政投资评审节省下来的钱,相当于很多县一个预算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总规模。

  正如宜昌市财政局局长徐炜所说,花纳税人的钱,要敬畏《预算法》,把财政投资评审纳入法治轨道,把钱用在“刀刃上”,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与供给效率。在供给侧结构性财政改革中,有效运用财政投资评审等监管手段,着力打造以强化预算约束为核心的财政资金供给端。

   不该花的钱一分也要省下来

  在客观、公正、真实的基础上,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多花,这是财政投资评审的生命线。这又突出体现在评审报告的质量上。

  宜昌市财政局出具的每一份财政投资评审报告,都要经过“三审制”,即中介机构内审、评审委托方核审、评审各方会审。并实行“评用”分离,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只对评审结论负责,好比是“技术后台”,而评审结论的应用由相关业务科室确定。这一运行机制,有效防范了评审风险的发生,把客观、公正、真实做到极致。

  这是个很精细的活,前提是依法依规。

  以宜昌市政工程为例。宜昌市东山四路是以道路、桥梁、交通、排水、管线、照明、绿化等为主要建设内容的市政工程,设计单位一般都只在图纸上给出主要项目工程量清单。但评审的依据,是对照GB50500-2008《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湖北省建筑、安装、市政、土石方工程消耗量定额及统一基价表(单位估价表)》等国标、省标,对所有工程量逐一进行复核,工程量的来源是否清晰,大样图是否详细,按图纸列式计算工程量,分类汇总,与图纸提供工程量清单进行对比分析。该工程初步设计批复的概算总投资金额14.9亿元,送审金额13.2亿元,财政投资评审审定金额11.4亿元,审减1.8亿元,审减率13.5%。

  再比如,宜昌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电子监管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估算总投资367万元,送审额201.6万元。在评审过程中,通过调查取证,核查招标文件和标准图集等资料、了解市场、现场量测核实、审阅送审资料等途径,对该项目的财政决算评审核减投资63.8万元,审减率高达33.3%。

  由粗到细一项一项挤压“水分”, 财政投资评审就这样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给节省下来了。

   优化财政服务一刻也不放松

  财政投资评审工作量大,定额、标准、清单、规范等包罗万象,“规定动作”多,实施过程中又需要“精雕细琢”,持续时间长。

  宜昌市财政局以服务新区建设和重点项目为已任,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在省内率先构建财政投资评审“三个三”高效模式。

  “三个一批”,放开一批,对规格、标准统一的货物类、服务类项目,执行政府采购程序,不进行财政投资评审;自评一批,对投资额5000万元以下的建设项目委托业主自评,实行备案制管理;联评一批,对重大建设项目,市财政局会同业主联合评审。

  “三个高效”,高效启动,在评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的前提下,财政部门两个工作日内下达委托评审通知;高效评审,预决算评审最长时限比一般评审时间提前20至50天;高效服务,积极主动沟通协调,零距离抵近服务项目建设单位。

  “三个公开”,评审方案公开、评审进度公开、评审结论公开,提高财政投资评审的公正性、公开性、公平性。

  财政投资评审“宜昌模式”得到财政部、湖北领导、财政厅充分肯定,并在全推广运用。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