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推进城市绿色发展经验:以人为本写绿色华章

19.11.2015  11:36

  一

  17日早上,一场小雨刚刚飘过,陈宗美推开窗户,清新的空气伴着阵阵花香扑面而来,极目远眺,他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满足。

  几个月前,陈宗美一家还住在宜昌老城区一处棚户区,一家三代的住房十分拥挤,他家门口有一处水泥地,地上一潮湿就知道要下雨。家里没有独立的厕所,厨房是在主屋外搭建的小屋,多少年来,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住进小区,搬上高楼。棚户区综合改造圆了他的住房梦,两个月前,他住进了九安城小区。“现在才真正过起了城里人的日子。”陈宗美心里美美的。“民有所呼,必有所应;民有所求,必有所为。”在城市绿色发展进程中,宜昌市委、市政府承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想着群众。他们将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城市绿色发展的指挥棒和风向标。

  市民魏文金的住房梦也即将成为现实。他一家住在筒子楼里,房屋建筑面积只有25平方米,与邻居共用厨房和卫生间,在本次棚改过程中,他选择了政府建设的安置房,同时享受公摊面积补助和最低补偿面积保障等优惠政策,仅补交了8万多元购房差价款,即得到了东辰心语小区一套两室一厅70.84平方米的安置房,待完工后,即可入住。

  像陈宗美、魏文金一样,宜昌有8万多个住在棚户区的家庭需要住房。目前,全市已开工建设安置房52514套,基本建成10252套,4686户居民搬进了新居。全市在建的安置房规模,可以满足未来3年至5年的征迁安置需求,征迁居民心里十分踏实。

  宜昌在城市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致力安置先行,从单一安置到“三房”联动(即打通商品房、安置房、保障房通道),从纯政府安置到市场安置,从实物安置到货币安置,从零散安置到社区安置。每一招,都得到市民的肯定。

  政府着力推行货币补偿方式,缓解老城区人口压力,通过政策引导,对选择货币安置的被征收人在评估价基础上实行上浮20%的优惠政策;

  通过搭建平台,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制定低于市场价的优惠价格,面向选择货币安置的被征收人团体出售。

  与此同时,在安置房的建设上,秉承“五个舍得”的理念,即舍得拿优质的地块、舍得拿基础条件好的地块、舍得拿配套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舍得拿避免二次征收的地块、舍得拿城市总体规划中能用的地块,把最好的资源,用于安置房。安置房的定价,则实行政府限价管理,平均售价比同地段同类商品房市场价低20%。

  二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强力支撑。宜昌坚持城市绿色发展,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共荣,人城共进,居民日子越来越好。

  9日,在兴发集团宜昌精细化工园内,集团总经理助理陈晓清介绍:园区内的每一产品,都是下游产品的原材料,所有进场原材料在整个园区内循环往复,最终都形成产品。记者了解到,园区里的9家企业,利用不同产品间的共生耦合关系,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形成了各个主导产品首尾衔接、环环相扣、环环生金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被业内人士誉为“中国魔环”。

  这种循环经济,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污染排放。在园区内,产业集中集群,减少了政府建设公共配套设施的支出成本。

  宜昌坚持以绿色产业引领产业转型,大力发展占地少、污染小、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宜昌工业经济升级版。目前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宜昌高新区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天更蓝,空气更清新。这一点,有哮喘史的汪晓亮最有发言权:从年初开始,他的哮喘发作次数越来越少,下半年再没有发作,现在出门也不用戴口罩了。“这多多少少跟宜昌越来越好的空气质量有关吧。

  城市绿色发展,建管一体、城乡一体、新旧一体。宜昌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更新双轮驱动,持续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宜昌新区建设推进办主任周青介绍,建设新区,没有走大拆大建的老路,并非在远离老城的空地上建新城,而是依托老城,东拓、南展、西进、北连,着力减少老城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充分利用老城现有资源,增加基础设施和开敞空间,里子面子一起整,平面立面一起上,避免了新城与老城割裂。

  新区成立两年来,开工建设项目316个,累计完成投资806亿元,每日投资超过1亿元,一大批基础性、功能性项目正加快建设,“三年出形象”的新区骨架日渐明晰,大城框架基本建成。“一区六园”拱卫主城,宜昌高新区面积扩大到300多平方公里,国家级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清华科技园宜昌分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科学规划之下,宜昌把产业园区与城市建设统一起来,实现产城共荣。

  坚持路网、公建、安置、生态先行原则,妥善处理好与快、开发与保护、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先生态后生产、先地下后地上、先配套后招商,以建设城市的眼光来建园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不仅拓展了几何空间,更拓展了市场空间与效益空间,推动城市良性发展。

  目前,宜昌市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均突破1000亿元,千亿产业数量仅次于武汉,未来几年将每年新增一个千亿产业,现代物流、新材料、文化旅游产值增幅均达两位数。

  宜昌引导各类企业和项目分类向不同园区集中,实现一区一主业、区区有特色。宜昌新区、宜昌高新区、宜昌旅游区、三峡枢纽港区四大平台支撑作用显著。

  产业从分散到集约积聚,从“小而全”到“专业而规模化”,城市建设由散乱到整齐规划、整体推进,宜昌“产城共进”彰显科学开放眼光,为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

  采访中,记者获知一个细节,上半年,匈牙利前总理久尔恰尼·伦茨访问宜昌时特意询问市领导:“你们的经济发展这么快,各方面怎么还很稳定?”他真诚地感叹:“40年前是中国学习匈牙利,现在是我们来学习中国!

  宜昌市领导如何回答这位当年的“老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只要来过宜昌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这是一座看起来养眼,玩起来舒服,过一段时间就想再来的城市。接触宜昌当地人,你更会被他们所深深感染。他们总会脱口骄傲地告诉你,有几多本土明星企业、明星品牌,有几个千亿产业,有多少5A景区,有快速壮大的经济块头和迅速扩大的绿色城区。的确,宜昌,是一座宜居宜业宜旅的城市。

  考察宜昌绿色发展路径,会发现许多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地方:当一些城市还在追求大广场时,他们已经把灿若珠玉的公共绿地撒播到城市各个街区了,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已达到12.3平方米;当一些城市还在追求招商数字时,他们已经在认真筛选上门求财的项目品质,与宜昌城市绿色发展品位不符的项目,块头再大也不要;当一些城市只要大佬看上的地方都可以“自行点菜”时,他们已经通过立法保护山水了。出再大的价钱,好山好水也不出让,还要把以前出让的赎回来,因为这是留给后人的最好财富。

  宜昌的品位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绿色发展”。这个“绿”,不光是舒心养眼的城市环境,还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政企政民关系,无虞的就业、就医、上学、创业、养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产业。

  历史上,宜昌抓住了葛洲坝、三峡大坝兴建的两次发展机遇,由一座寂寂无名的小城一跃为水电名城,但她的城市品质和块头,在国内同等城市中仍不属上乘。让人想不到的是,宜昌的真正蜕变来自第三次机遇,这是一次不为她独属的机遇,这是一次宜昌人自己奋力起跳摘取的机遇——绿色发展。

  这座城市的决策者深深明白观念先导的作用。改革开放到今天,城市竞争已进入既要比块头更要比品质的阶段。为了抓住这次机遇,宜昌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细节取胜,坚持产业支撑,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全市绿色发展大跨越。

  大城崛起,绿色发展,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地向哪里要?这些都是所有城市当家人最操心的事。

  宜昌的办法是,以市场化方式整合建立城建控股、高新投、国投、交旅投四大投融资平台,3年融资1000多亿元,其中城建控股集团融资350多亿元;创新推广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450多亿元。市财政筹资50亿元引导设立股权投资基金;财政金融联手设立30亿元的公司债务“平滑基金”,置换释放土地3000亩,一年降低融资成本7000万元;争取国家棚改资金200多亿元;争取世行、亚行低息长期贷款6亿多美元。

  在征迁安置上,建立“统筹规划、提前实施、土地专供、计划单列”的安置房建设机制,实行责任大联动、资金大平衡、建设大包干、资源大联通,由过去“人等房”到现在“房等人”,过去“要群众搬迁”到现在“群众要搬迁”。

  在供地用地上,通过规划计划管理“”出地、低丘缓坡改造“”出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出地、严格执法监管“”出地,完全满足城市发展用地需求,仅新区建设三年就征地6万多亩。

  正是这种改革创新思维,让宜昌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棘手问题面前,总能举重若轻,大步前行,一座巍巍绿色新城耸立于三峡之首中华之中!(记者 姜月波 唐宜贵 张爱虎 通讯员 胡智斌 淡争燕)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