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综述

10.09.2014  12:02

  城市看得见青山绿水,乡村感受得到现代气息。在宜昌,一幅绚丽生动的城乡一体化画卷正铺展开来。

  在全市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过程中,城乡生态协调发展,使蓬勃的绿色生机从乡村一直延绵到城市,让城市“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双轮驱动”,则令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现代农业稳步推进,龙头企业壮大成熟,工业园区蓬勃发展……农民在家门口过上幸福的城市文明生活已然不再是梦想。

  在传承延伸和改革创新兼容互促的过程中,一条独具宜昌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正在形成。

   全域统筹推进,勾画美好蓝图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四化同步”建设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生态、民生各方面的复杂工程,面临“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地要怎么管,城要怎么建”等一系列问题。

  解决这一系列难题,首先需要找到一条适合宜昌城乡特点的发展路径。

  在认真考量市情、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围绕“绿色决定生死”的核心理念,运用后现代思维、“田园城市”标准规划引导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着力实施全域规划、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公共服务“四个一体化”的战略。建立市县乡三级全域规划体系,努力使城乡统筹发展、“四化同步”建设在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上加快推进。

  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制定下发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的意见》和《关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提出“东部引领西部、沿江带动腹地”的发展思路和“东部宜业、西部宜旅”的总体布局,使城镇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着力构建“特大城市——中小城市——重点镇(一般镇)——农村新社区”的现代城镇体系,并确定宜都市、夷陵区为县级城乡统筹工作试点。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楚平,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旭明先后到省级试点乡镇现场办公,帮助研究解决问题,整合力量倾斜支持,建立了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

  从新农村建设一村一隅试点示范到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再到建设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示范片带,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实践探索的演进过程逐步清晰。

   建设美丽乡村,过上“城市生活

  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一排排楼房鳞次栉比,绿化错落有致,紫薇花开正艳……近日,远安县荷花镇广坪村“十里紫薇画廊”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村民前往赏花。

  “种紫薇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帮助农民增收。”远安县精典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李治胜说,随着远安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主动要求加入合作社,种植花卉苗木。

  围绕“十里紫薇画廊”,广坪村已形成集种植、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居区。远安县乡村新貌还有很多——按照统一风格改造的老旧民居,打破村域界限的农村新社区,全面完善的环卫设施……县委、县政府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坚持高标准建设新农村,努力让农民群众与城市居民同等享受舒适的居住空间。

  宜昌乡村的深刻变化不仅仅表现在居住环境的改善,在夷陵区龙泉镇,由稻花香集团追加投资1000万元建设的龙泉自来水厂供水扩容工程今年完成后,将有1万多户城乡居民告别饮水难。“没有水厂的时候,我们要在湾里面挑水,每天至少10担。”龙泉村六组村民胡新莲说,水厂建了之后,村民用水更方便,更安全。

  近年来,稻花香集团累计投资4亿多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承建道路、治理河道、修建人工湖,新建文化广场、体育中心……一个个公益项目和民生工程,正让龙泉镇焕发新姿。

  从政府到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新型城镇化建设投入日渐多元。市委、市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引导要素下乡,鼓励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建设领域,在农村营造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汇聚的“洼地”,形成多方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巨大合力。

   拉长产业链条,拉近城乡距离

  在萧氏茶产业高新科技工业园,茶叶精制、茶粉体生产、茶饮品生产等各车间独立成院,顺着各车间参观通道前行,均只见传动带有序转动,听不到嘈杂轰鸣声,偶尔能看到一两个操作人员。

  “掐芽尖永远‘掐’不出现代化。”公司董事长肖勇说,传统茶叶产品只用了不足10%的嫩叶,90%的茶叶资源一直处于浪费状态。只有深度开发,综合利用,才能追求其价值最大化。

  近年来,萧氏茶业产业化经营直接链接30万亩基地,通过综合利用,拓宽了茶农的增收渠道,30%的茶园亩平收入突破了1万元。

  产业化纵深发展,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萧氏集团通过土地流转,与杨家湾村农民建立新型经济联合体,茶农除土地流转每亩1000多元的固定收入外,参与茶叶生产另有工资收入。“我7亩地全部流转了,现在在茶园改造组里务工,今年挣个5万块轻松。”3组茶农张远大说,他的7亩茶园往年收入3万元左右,今年上半年已进账2万多元。

  8月29日,在全市特色农业发展暨扶贫攻坚工作推进会上,市委副书记王兴於提出,要继续加强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我市特色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跃升。

  据了解,去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369亿元,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2.5:1。全市每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占到一半以上。农字号中国驰名商标20枚,占全省三分之一,全市一半以上。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今年将跨越万元门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将是主要来源。

  随着特色产业的勃兴,大型企业带动型、专业园区辐射型、现代农业引领型、生态旅游拓展型等多种发展模式不断涌现,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也为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和市民化创造条件。

   持续改革创新,激发内生活力

  近日,记者来到枝江市安福寺镇,实地了解安福寺镇通过改革创新,走出“四化同步”发展的新路子。

  在安福寺镇便民服务中心,8个办事窗口分别对应国土、住建、工商、农业等103项服务事项,通过企业准入审批系统实行“一表申报、一口受理、一窗发证”实现同步办理、一证多用。

  “真没想到一周时间就办好了营业执照,过去这可能要花半个月时间。”东方年华现代农业产业园总经理田水荣曾在多个地区投资,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尝试在乡镇办理营业执照,没想到节约了这么多时间。

  以简政放权为契机,安福寺镇不断优化创业就业环境。降低个体工商户门槛,简化办证程序,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进城农民自主创业,2013年安福寺镇新增个体工商户3623户。通过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安福寺镇的人气重新旺了起来。目前,安福寺园区常年用工4000人,季节性用工10000人,每年带动农民工创收2亿多元。

  枝江市对安福寺镇放权后,镇政府开始采取多种方式统筹经营政府资源,吸引社会资金近千万元投入城镇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吸引了大批企业前来投资,也激发了村民参与建设的热情。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简政放权入手,比照国家、省“强镇扩权”试点政策,对重点镇、中心镇、特色镇下放部分县级行政审批权,对乡镇机构充实完善,享受“镇级市”待遇,极大提高了乡镇办事能力和效率,多元参与“四化同步”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不断释放。本报记者 曹阳 本报通讯员 钟辛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