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观察

29.04.2015  12:49

   原标题:新常态下,宜昌为什么能

   ——全市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观察

  编者按:今年以来,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要求,宜昌市上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经济主要指标增速延续了“快于全国全省、领先中部沿江”的态势。在全国普遍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这个成绩得来不易。今日,本报推出“坚定信心、竞进提质,扩投资、促项目、稳增长”专栏,聚焦发展新常态下的宜昌“新作为”,报道全市“竞进提质”跨越转型的“新业绩”,敬请大家关注。

  4月24日,全市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1至3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2.9亿元,居全省第2位;增长8.8%,居全省第2位。全市经济运行平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面对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和自身的特殊困难,宜昌如长江上的一艘旗舰,劈波斩浪,奋力前行。踏浪而歌的身影,在艰辛中透露出几分从容几分自信,引全省关注。

  经济新常态下,宜昌为什么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发展组合拳,作出了高开高走的坚定回答。

   稳增长——

   多项全省领先见证“宜昌力量

  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湖北一季度GDP增速,在全国排第7位,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表现“优异”。

  而这份新常态下的“优异”中,凝聚着“宜昌力量”。4月24日,记者在市发改委了解到,一季度全市经济除了总量和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外,还有多项指标全省领先,基本实现了高开高走。

  ——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1.3%,居全省第2位,高于全国4.9个、全省2.9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呈现趋稳向好的特征。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用电量是反映经济运行情况的核心指标之一,全市工业一季度用电38.7亿千瓦时,虽然下降6.3%,但扣除长江铝业、三新硅业、香溪化工等9家耗电大户减产、停产等因素,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反映全市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单位增加值能耗进一步降低。“从支柱产业来看,重点培育的食品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千亿产业都实现了‘开门红’,分别增长17.5%、9.9%、9.2%和8.3%。”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全市150家重点企业一季度共完成产值832.9亿元,增长11.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9.4亿元,增长58.1%。

  ——固定资产投资477.8亿元,居全省第2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2.5亿元,居全省第2位。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一季度全市第三产业投资268.9亿元,增长41.5%;100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工80个,完成投资87.2亿元。惠科显示器、兰台科技园、民航飞机维修基地等23个项目已完成年度计划投资50%以上,中央商务区、西陵二路快速路等29个新区重点项目已集中开复工。

  特别是全市累计备案项目255个,增长58.4%;总投资295亿元,增长41.8%。这些备案项目中,制造业项目占半壁江山,共有91个,增长52.7%,总投资185.7亿元,增长21.3%。

  ——外贸出口总额5.73亿美元,居全省第2位;增长48.2%,居全省第2位,高于全国43.3个、全省24.8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大幅增长,是全市经济的一大亮点。受惠于国家统一淡旺季化肥出口关税税率及国际市场价格整体上涨的双重利好,化肥出口增势明显,骨干企业兴发集团出口增长53.4%,而宜化集团出口增长高达235%。

   促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细看工业数据发现,全市重点培育的六大千亿产业中,四大千亿产业一季度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102.05亿元,同比增长12.6%,占全市工业总额的比重达81.98%,比去年同期上升1.75个百分点。特别是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完成产值460.64亿元,同比增长17.5%,总量和增速均居各产业之首。

  这一变化来之不易。记者从经信委获悉,带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关于促进重点产业发展、工业转型升级、民营经济、城区工业发展等一系列支持工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产业发展基金、工业生产调度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政策支持力度,并对市经信委实施以强化产业发展和服务企业为重点的大科室制改革。

  “这些系统性的深化改革措施,目前已显现初步成效。”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438家,比上年底增加33家,比上年同期增加58家。同时,今年一季度新开工项目68个,较上年同期增加29个。宜昌南玻光电电子玻璃、人福药业一期出口药品生产基地、三宁化工60万吨硝基复合肥等一批大项目均已建成投产或基本建成。这些都是工业发展后劲增强的积极信号。

  向深化改革要“制度红利”,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是突破口和切入点。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楚平率领代表团先后赴上海、广东自贸区考察,从思想认识、理念标准、制度创新等方面全面学习对接,推动“先照后证”、“三证合一”等多项改革,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前列。

  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是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今年一季度,全市民营投资353.1亿元,增长19.4%,占投资总额的73.9%,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民营投资,再次唱响宜昌经济主旋律。

  记者从宜昌新区推进办了解到,一季度,新区在建项目153个,一季度完成投资51亿元,其中政府项目完成投资14亿元、社会项目完成投资37亿元。

  钱从哪里来,是新区建设需要破解的重要课题。唯有向改革要“红利”,加快融资步伐。今年一季度,城建控股集团顺应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外部环境趋势,抓住社会资本“解限入市”的良好机遇,构建集团“长中短”融资成本新体系,实现融资47.4亿元。

  拟订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导则,大胆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出台政策支持、培育“互联网+”新业态……4月23日,市委常委会议研究部署全市县域经济工作,再向改革要“制度红利”。

   调结构——

  世界最薄玻璃领航“宜昌创造

  0.2毫米!4月21日,世界最薄玻璃开始在宜昌量产。

  这厚度比一张A4纸还要薄,平了长期由日本保持的“世界最薄玻璃”量产纪录。

  超薄玻璃制造商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宜昌南玻光电玻璃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刘沐阳说,这是我国超薄玻璃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在该行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该公司可提供1.1毫米、0.7毫米、0.55毫米、0.4毫米、0.33毫米、0.25毫米、0.2毫米等多个品种的超薄玻璃产品。

  从1.1毫米到0.2毫米,宜昌南玻光电玻璃有限公司,在创新中成功转型升级,开始领航“宜昌创造”走向世界。

  在宜昌高新区工业园内,一大批骨干企业与南玻一样,正在新常态下实施创新驱动,加快进行扩规升级和技术改造。记者了解到,人福药业总投资7亿元、采用世界上最先进工艺技术的出口药品生产基地建成投产。三峡制药也从经营困境顺利转型,总投资4.3亿元的三峡制药氨基酸产业基地正式投产,正在打造成为亚洲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基地。

  创新动力源于“黄金”政策。近年来,宜昌市相继出台《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意见》等一系列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强力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截至3月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28家。统计数据显示,全市一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31.2亿元,增速为14.5%。“每年选择50家骨干企业,培育创新型示范企业;选择100家中小企业,培育创新型成长企业。”宜昌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打造100万平方米的众创空间,建立一批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公共研发平台,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一区六园”打造成宜昌中央创新区。

  更多的“宜昌创造”,更多的“世界纪录”,正在创新驱动战略中孵化。

   惠民生——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

  今年一季度,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19元,增长10.9%。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遥遥领先”GDP增速。特别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7元,增长12.7%,增幅位居全省首位。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宜昌调查队获悉,地方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来源,而农村务工人员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财产及转移性收入稳步增长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宜昌是全国柑橘主产地之一,一季度是脐橙和椪柑销售旺季。纽荷尔、长红、红肉等脐橙,开园价格均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而椪柑收购、销售价格创下近六年之最。记者从市农业部门了解到,特别是晚熟椪柑、脐橙效益十分可观。全市有晚熟椪柑1.5万亩,产量1万吨以上,产地收购价比去年增长35%。全市晚熟脐橙7万亩、产量6.8万吨,大宗价同比上涨90%。而今年春茶开园时间,也较去年提早7到10天。

  城乡居民收入倍增是宜昌推出的“五大民生工程”之一。2014年以来,宜昌启动实施提升绿茶、振兴红茶发展战略,实施畜牧业跃升行动,大力推进粮棉油薯高产创建,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促进地方特色农业发展。这些措施的推行,让宜昌农业生产形势发生了积极变化。

  国家统计局宜昌调查队分析认为,宜昌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近务工,让农村务工人员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2014年,宜昌调查队对新设立的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进行了跟踪调查,消亡率很低,客观说明宜昌的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发展速度很快,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居民在企业就业。同时,惠农补贴、农村养老金等财产及转移性收入在稳步增长,这也为农民增收打下了较好基础。

  农民增收不仅是量的增长,还是质的提升。4月上旬,全省2014年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考评结果公布,我市的考评成绩位列全省市州首位。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既包涵着对我市农业健康发展的肯定,又预示着我市农民迈上了可持续增收之路。在随后召开的创建全国食品安全放心最佳城市推进会上,黄楚平出席会议要求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把“建最佳”作为事关全局的民生大事抓细、抓实、抓好,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农民增收只有进行时。市农业局表示,将进一步实施柑橘、茶业、畜牧、蔬菜、水产养殖五大特色产业工程,组织开展红茶评比推介会、绿色有机农产品博览会、优质农产品进京入沪等活动,积极发展电商平台,大力开拓农产品国内国际市场,持续促进农民增收。(本报记者 刘紫荣)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