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城管加速转型提质促发展报道之四

15.10.2014  14:27

  轻柔的音乐声中,洒水车一路冲刷道路,扫路机紧随其后,垃圾很快被消灭,“全副武装”的保洁员沿路筛查,不放过蛛丝马迹……

  漫步于宜昌城区街头,市民不经意间发现,身边环境悄然在变:过去常见的垃圾堆减少了,人行道上尘土少了,人们熟悉的环卫“大扫帚”很难看见了。宜昌城市管理正阔步迈向“机械化”新时代。

   干湿间演绎革新之路

  8月12日上午,一场大雨如约而至,4台环卫机械车争相跃入眼帘,在雨中忙碌地为道路冲洗、清扫、吸污。原来,这是宜昌市城管局组织的一场别开生面的“借雨机械洗路”竞赛。

  市城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毅说,为进一步适应现代化城管要求,塑造“洁、绿、亮、美、静、畅”的城市新环境,宜昌城管着力打造专业化机械队伍,大力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将街道清扫模式由传统“干式”作业转变为机械化“湿式”作业,使得城市管理更加现代化、精细化、机械化。

  “传统的街道清扫模式,属于‘干式’作业,大街小巷均由环卫人员进行人工清扫,一扫帚下去灰尘飞扬,路人纷纷避让。而且,大扫帚的清扫能力有限,只能将固态垃圾扫走,道路缝隙间的灰尘很难清扫干净,特别是道路表面粗糙的沥青路,一到下雨天,树叶与地面粘连,清扫困难更为突出。

  市城管局市政环卫处副科长刘鹏介绍说,机械化作业属于“湿式”作业,由冲洗车与洗扫车配合完成。冲洗车先进行洒水冲洗,再由洗扫车辆对路面进行全面清扫,整个过程只需要驾驶人员规范操作就能顺利完成。这不仅避免了“干扫”引起的扬尘,也更好地清理出路面缝隙中的灰尘和积水,从而提高道路的洁净程度。此外,在高压冲洗下,人行道也能快速清洗干净。

  据统计,目前宜昌配置了洗扫车辆37台,城区道路机扫率达到51.23%,洗扫率达到37.68%。可以说,机械化作业引领宜昌市环境卫生工作走上了革新之路。

   城市道路显露“真面目

  “既大又强,特优特美”是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标准。如何达到这个“”字,需要我们的城市管理标准不断加强与提升。

  城市管理标准到底如何加强?宜昌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毅表示,在技术手段不断改革完善的前提下,加强城市管理,擦亮城管名片,关键还在于严格操作流程,加强考核标准。

  为此,在新的洗扫方式下,环卫作业新的操作流程顺势出台。根据宜昌市各区道路的分布,新的洗扫标准对我市各区机械化洗扫做了不同的洗扫安排,要求各区一级马路全部进行两小时一次的降尘冲洗,完成先洒水后冲洗的清扫作业。对于车流量较大的中心城区快车道,用洗扫车进行中午、晚上各一次的洗扫作业,要求中心城区的人行道达到每周两次的冲洗作业。

  洗扫作业还为重点项目建设“护航”。针对城区BRT重点建设项目,市城管局派驻一名科级干部,协调项目建设期间的城管工作。目前,城区东山大道的机械化喷雾降尘工作从早上7点到下午5点,每两小时进行一次,严格执行“一日三洗”、“一日六洒”,以降低道路施工粉尘对城市的影响。

  检验标准同步更新。今年,我市对道路机械化洗扫率提出了严格要求,要达到55%的洗扫率。对各个区的环卫作业则进行严格考核,要求车行道、人行道、路缘石、连通道口、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应定期洗扫,保证路面无泥沙、积尘、灰带、油渍以及非雨天积水等污染物。

  为了保障市民出行方便,市城管局市政环卫处将安全文明作业纳入了洗扫要求,规定机械洗扫、洒水作业需开启警示灯。

  严格的清扫要求和检验标准,让城市的道路显露出“真面目”。

  今年,我市还将购入10台洗扫机械车辆,以确保主城区道路洗扫率达到55%,加速我市机械化环卫作业实现安全、科学和高效。

   减负”折射人性关怀

  春扫花,夏扫瓜,秋扫叶,冬扫雪。人们以此形容环卫工人繁忙的四季。

  传统模式下的人工清扫作业,环卫人员劳动强度极大,特别是严寒、酷暑等恶劣天气,常导致环卫人员出现冻伤、中暑等。路面清扫质量受环卫人员的体力因素、环境因素等影响,很难达到统一的清扫标准。穿梭在车行道的环卫人员又极易构成交通隐患,环卫人员意外遭受交通事故的事例在全国时有发生。

  如今,机械化作业不仅提升道路清洁质量,还更好地帮助环卫人员“减负”。市城管局市政环卫处副科长刘鹏介绍,一台洗扫车相当于7名环卫个人的作业能力。机械清扫的街道上,环卫人员的工作由扫街变成保洁,从而减轻了环卫人员的工作强度,不再是“一条街扫到底”。“以前拿着扫帚扫马路,那真是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寒,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环卫工人们感慨,机扫替代人扫,清扫车辆在道路上自由穿梭,现在负荷轻了。

  而且,从马路转战到车内,环卫作业的安全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不仅人身安全得到保障,每月工资还涨了300元钱,环卫工人们感受到了政府越来越多的人性关怀。(本报记者 覃燕妮 段露园 袁满 本报通讯员 陈武)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