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国土筑牢“安全网” 实现12年地灾零死亡

12.10.2015  19:04
        兴山县古高路杨家坪滑坡治理工程   (记者 王建锋 周鹏)汛期雨水多易发生山洪泥石流,也容易诱发地质灾害。湖北宜昌市国土部门采取科学监测预警、群防群测、防治结合的方法,全力做好三峡库区和重点地质灾害点的预警防治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群专结合 确保及时预警   宜昌市地处鄂西山区,具有“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格局,70%为山地。地质构造复杂,暴雨集中频发,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尤其以三峡库区为重点。   数据显示,宜昌现已查明的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近3000处。其中特大型、大型占17%,小型占一半左右,地质灾害威胁23万多人,预估经济损失达83亿元。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可实现室内远程监测   宜昌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庞威介绍,国土部门在三峡库区设置有463个群测群防点,非库区2262个点。并建立制度、落实经费,聘用2000多名群测群防监测员开展监测工作。这些监测员有的是社区干部,有的是热心群众。经国土部门培训后,他们与专业队密切配合,确保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及时上报。   同时,国土与气象部门联合,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预警平台,及时掌握天气状况。建立较为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设置在各个灾害点的GPS监测设备,可将预警信息经互联网实时回传,实现室内远程科学监测,准确预警。   “画图”作战 有序应对灾害   在一张兴山县昭君村滑坡告示牌上面,清楚地标出了“滑坡体范围”、“巡查路线”“监测点”“撤离路线”等信息。   据介绍,国土部门在每个灾害体显著位置,都安置了类似的预警告示牌。采用地形图划定灾害体范围。受威胁的住户、裂缝监测点位及编号、地面巡查路线、预警信号、撤离路线等一目了然。 兴山县昭君村滑坡告示牌   群测群防监测员在日常的巡查中,会将这些预警信息广泛宣传给辖区内的村民,努力做到人尽皆知、人人牢记在心,确保预警灾害之后能够有序应对。   在近几次的秭归县沙镇溪镇、泄滩乡多次滑坡中,群防群测、GPS预警、撤离路线的综合运行,均实现了成功避险撤离。   国土部门还实施了汛期专家驻守制度,确保灾情发生后,能及时派出专家指导,并做好趋势的分析研判,及时科学有效地处理灾害。   防治结合 凸显综合效益   在以三峡库区为主的宜昌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实行“政府主导、部门分工、社会参与”,坚持“演练强能力、预警保安全、工程做基础”的“防治结合”模式。 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去年以来,宜昌市共开展各类型地质灾害应急演练62次,参演人员近28000人。演练前有方案,演练中有记录,演练后有总结,提高了群众安全意识和应对灾害的能力。   十二五期间,宜昌市国土部门累计投资近1.6亿元,治理地灾点80余处。后续规划中已批复项目达23个、资金1.8亿元,目前已完成75%。工程防治提高了地质体的稳定性,保障了公路、航道等的安全,也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形象。 秭归县头道河库岸治理工程   通过防治结合,综合效益进一步显现。近年来,宜昌范围内成功避让地质灾害33起,避免人员伤亡1716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2096万元。保持了三峡库区和省市县重点监测点连续12年实现地质灾害零死亡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