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国企收获改革“黄金十年”

30.06.2014  12:46

  到今年止,宜昌市国资委正式成立已有10年。

  10年里,宜昌国有企业和国资监管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国资监管成为助推地方国有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10年里,全市国有资产总额、营业收入、所有者权益分别达到1700多亿元、730多亿元、530多亿元,分别增长了4.89倍、7.89倍和6.06倍。

  10年里国企改革的三大亮点

  一是“四退四进”的改革亮点。10年前我市国企总负债达100多亿元,财政每年需支付困难企业生产流动资金数千万元,企业累计拖欠职工工资、劳动统筹等4.55亿元。成立后的市国资委实施“四退四进”方略,强力推进国企改革。具体而言,在所有制结构上“退国进民”,在企业资本构成上“退纯进股”,在经营机制上“退旧进新”,在发展规模上“退小进大”。此举先后使200多家国有企业实现民营化改造,数万名职工转变身份,75个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落户宜昌。

  二是脱钩改制的操作亮点。市国资委历时近两年,先后完成70家市直党政机关所属企事业单位的脱钩改制工作,一批困境中的企业起死回生。峡州酒店集团归并重组出现巨额亏损的原夷陵饭店、南湖宾馆,并迅速启动装修改造工程,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如今已成为拥有10家子公司,资产近2亿元,融旅游、服务等为一体的集团,被列为湖北省上市后备企业。

  三是宜昌国企走出去的发展亮点。走出去战略,是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后,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的大手笔。宜化集团、安琪集团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收购重组40多家企业,年均实现销售收入26.7亿元,特别是安琪集团率先走出国门,在埃及投资办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目前,宜昌国企改革仍在深入推进。宜化、安琪、交运、物资集团等一批企业在推进产权多元化中不断发展壮大,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改制重组正在大胆探索。

  10年改革,由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17家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比10年前下降5至8个百分点,主要效益指标增长3至8倍。国有资本控制力达到1:7.84。

  10年里本土国企发展的“宜昌现象

  10年国企改革路,也正是宜昌本土企业快速发展,成就令人炫目的成长黄金期。

  宜化集团成为全国化工行业龙头。2012年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中国企业500强,宜化集团以705亿元的销售收入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161位。2013年12月31日,宜化集团销售收入802.5亿元,比2004年36亿元增长22.3倍,创造出全国化工行业的“神话”。

  安琪集团稳居全国酵母行业第一。10年前安琪酵母年生产能力仅2000吨,目前年生产能力增长到40000吨,规模保持全国第一,全球第三的领先地位,成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远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收入、实现利税比2004年增长5至6倍。

  交运集团成为全省道路运输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实现生产经营向资本营运跨越,企业从单一的道路客运到向现代服务旅游业进军。

  10年间,仅12家出资企业即为国家创造利税400多亿元。国企安置就业25000多人,年均帮扶贫困山区和实施救灾近300万元。

  10年里宜昌国企发展的经验

  回顾总结10年发展经验,宜昌本土企业发展为什么会有“宜昌现象”?

  一是实现了收入与职务的能上能下。市国资委通过建立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设立企业年度和任期经营目标,将考核结果与企业负责人收入分配挂钩,与经营者任免挂钩、与上缴国有资本收益挂钩。同时实现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监管责任得到层层落实。

  二是实现了对企业财务与风险的监控。通过强化审计监督,监事会监督,建立企业财务预决算制度、实施财务动态监测和分析预警、加强企业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出资人监管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10年里,国有资本收益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点到面,仅12家出资企业就累计上缴国有资本6.7亿元。

  在全国地方国资监管指导监督工作座谈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等领导评价说:“宜昌在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中,锐意进取,大胆创新,走出了新路子,其经验值得推广。”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