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全面深化改革与转型发展态势扫描

18.08.2014  11:32

  本报讯(记者 郑广华 通讯员 刘久国)日前,宜都运机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一台焊接机器人正在挥动机械臂不停地工作。该企业在年产2万吨封闭输送机生产线改造过程中,引进了激光切割机、焊接机器人等一批新的装备,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有效保证了产品质量。 本报通讯员 曹礼达 摄编者按 “稳中有进,质效同步”,是全市上半年工作总结暨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基本评价。为了帮助广大干部群众科学把握当前经济形势,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区域竞争加剧、长短期问题交织的大背景下,保持定力,奋发作为,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年上半年,宜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5%,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2.8%,高于全省3.1个百分点……瞩目峡江,内涵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强大洪流,推动宜昌经济逆势而上,继续走在湖北的前列。

  置身于新区,行走于高新区,深入各县市区,区域群雄试比高;审视新产业,触摸“大城梦”,感受体制机制,改革无声强推进。

  纵观全国,新常态的轮廓越发清晰。透视这份来之不易的发展答卷,人们既能感受宜昌经济逆势而上的魅力,也能洞悉其改革奋进、创新突围的担当。

  “速效兼取”凸现全新亮点面临增速换挡期、转型阵痛期和改革攻坚期“三期叠加”,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发展的新常态。围绕“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和“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总要求,在调整中抢抓机遇,于改革中应对新常态,宜昌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动着“大城崛起”的伟业。

  重重压力之下,宜昌经济总体运行平稳,主要经济指标如期实现“双过半”。1至6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50.4亿元,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6%;固定资产投资1183.4亿元,增长23.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5.4亿元,增长2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4.9亿元,增长12.9%;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9%、13.9%,分别高于生产总值增长速度0.4、4.4个百分点……数据背后,可以看到“速效兼取”这个醒目的特征。

  主要指标持续领先。固定资产投资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均高于全国、全省水平,GDP、规模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于全国、与全省持平。

  民生改善成效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均跑赢GDP增速,财政民生支出增长28.3%,城镇登记失业率再创历史新低。

  县域经济贡献突出。宜都、枝江、当阳等8个县(市)工业增加值呈两位数增长,县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全市比重达到60%。

  运行效益稳步提升。每百元GDP提供的地方财政总收入上升到13.1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69.3%,同比上升6.5个百分点。

  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5.6%降至43.4%,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1%。

  审视宜昌2014年的经济运行轨迹,“稳中有进”、“进中向好”既是最大的特点,又是最新的亮点。

  改革创新 再造跨越优势当前,国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中国经济升级版支撑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宜昌正式被纳入其中;省委省政府加快实施“一主两副”、“两圈两带”区域发展战略。

  跨越不容懈怠,赶超不断加力。毋庸置疑,宜昌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日益突出。近来,宜昌紧扣“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这个主题,围绕“1+10”改革总体布局,坚持破立结合,强势推进各项核心改革。

  学习“长江龙头”,对接上海自贸区。宜昌作为“长江龙腰”,率先在全省先行先试,倒逼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今年,已经研究制定《关于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并勾画出“路线图”,以投资准入、市场主体准入、行政审批、社会征信、综合执法及行业监管制度为重点,着力推进“六大创新”。

  同时,全面落实区域、通道、招商和服务“四大对接”。区域对接中,宜昌高新区、宜昌新区、三峡旅游新区、三峡枢纽港区“四大平台”的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在通道对接中,加快建设三峡保税物流中心,力争将其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在招商对接中,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和“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在服务对接中,将更便民、更利民、更方便市场主体的政务服务向社区延伸。

  而高频率的简政放权,是宜昌打造环境优势的又一体现。

  软硬兼修、化繁为简,不断推动“宜昌服务”迈向全国一流。到目前为止,宜昌在审批制度改革领域,先后经过了7次“减负瘦身”。今年上半年,再次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审核,制定市级拟保留、取消及调整的审批事项目录。市级原有各类审批事项174项,涉及42个部门,经过清理后共保留37个部门、约140项审批事项。此外,行政权力清单、负面清单、监管清单正在加快制定。

  在其他领域,各项改革也在齐步推进。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督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市区两级城管职责权限调整到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断深化。“营改增”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并初见成效。截至6月底,全市“营改增”试点纳税人达到11957户,“营改增”减税1.81亿元。

  转型升级 蓄积强劲动能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对各地而言既是一项共同任务,也是一个共性难题。

  为适应新常态,宜昌积极寻找新动能。2014年,已成功创建“国家第一批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前不久,宜昌又成功跻身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行列。

  创新驱动、投资推动,两大动力齐发。目前,宜昌的区域创新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建成,在全省同类城市中的优势和地位进一步巩固。

  数据表明:全市已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201亿元,同比增长14.9%。37家企业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9家企业被认定为第二批科技创新成长工程试点企业。新审批组建10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获批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新增建成孵化器面积10.5万平方米,新增孵化企业42家。

  7月初,宜昌新区第六批22个总投资130.57亿元的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漫步新长廊,投资冲动依然未减,一大批重点项目正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记者从发改部门了解到: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保持全省第2位,占全省投资总额的10%。新开工项目909个,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89个。新签约生态智慧产业新城等招商项目215个,协议投资额49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4个。

  新产业与新业态在分化中孕育,在孕育中成长。目前,全市已经培育出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两个“千亿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有望今年突破千亿。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27%以上。

  为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宜昌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再出大手笔。7月10日,总投资100亿元的宜昌中央商务区滨江项目正式落地,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最重要的是,宜昌市政府全面加强与三峡集团、葛洲坝集团的深度合作,共同研究开放三峡专用公路、三峡旅游门票免费、葛洲坝集团项目对接等重大问题。这,又将成为推动宜昌转型发展的新动力。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