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三峡城市群引擎区域发展透视

14.09.2015  09:25

   沿江布局激活产业重构

   宜昌三峡城市群引擎区域发展透视(上)

  上世纪70年代,葛洲坝工程兴建,使峡江小城宜昌发展成为中等城市。

  21年前,三峡工程开工,高峡出平湖,“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成为对宜昌的精彩概括。

  如今,宜昌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红利和建设三峡城市群的发展机遇,大力实施产业集聚,构建万亿经济走廊,从工程推动型向内生驱动型转变,昔日“三峡咽喉”逐步成为长江上下游经济区互联互通的“节点”。

   产业集聚:构建万亿经济走廊

  在对多家磷酸盐生产企业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考核跟踪后,可口可乐公司最终决定采购宜昌兴发集团的高纯食品级磷酸产品用作添加剂。和可口可乐公司一样,雀巢公司、宝洁、陶氏、联合利华前几年就把兴发集团纳入其全球采购系统。

  9月2日,在宜昌猇亭精细化工园,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看到,每天,这里的精细磷化工产品通过长江水道,运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产品从工业级到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2012年,精细化工产业率先成为宜昌首个千亿产业。今年上半年,精细化工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17.85亿元,增长12.2%。宜昌兴发集团也在日前入围中国500强企业。

  化工,是宜昌凭借全国八大磷矿区之一的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支柱产业。但很长一段时期,宜昌磷化工处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无序状态。“产业发展层次低,企业多而不强。”宜昌市委、市政府意识到,已经被逼到了重新进行产业调整的关键时刻。

  市经信委主任王大真介绍说:“一方面出台‘限量开采、矿企对接、定额供矿’的狠招,倒逼企业向产业高端进军;一方面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引导企业、项目、生产要素向沿江集中,集群集约发展。”

  2006年,蜗居在兴山县深山中的兴发集团从山里“”出来,在长江边建设宜昌精细化工园,迅速引来8家成员企业和3家配套企业,一条磷精细化工产业链为之撬动。不到10年,在长江边的各个化工工业园,磷、硅、盐、煤化工产业集群规模效益显现。

  “未来,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化学新能源、生物化工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发展重点。”王大真说,通过沿江布局整合发展要素,宜昌精细化工已经抢得新一轮发展先机。

  宜昌始终在规划一个更大的“蓝图”:以长江为轴线,以开发区园区为载体,在大约100多公里的区段,深入推进沿江突破,垂江延伸,跨江发展,实现项目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城镇一体推进,构建要素聚集、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聚集区、沿江城镇带和万亿经济走廊。

  2012年以来,宜昌搭建宜昌新区、宜昌高新区、三峡旅游新区、三峡枢纽港区“四大平台”,布局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六大千亿产业,并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金融、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目前,宜昌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产值已双双突破150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突破1000亿元,现代物流、新材料、文化旅游产值增幅达两位数,未来几年将每年新增一个千亿产业。截止今年7月底,在“沿江经济走廊”,在建亿元以上项目938个,实际到位资金1219.6亿元,同比增长10%。

  “产业布局由分散转变为集中、集约、集聚;招商引资由捡到篮子就是菜、饥不择食的状态,转变为只引进附加值高、规模大、效益好、污染少的企业;发展模式由小而全转变为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资源利用由粗放型转变为综合循环利用型;发展动力由拼资源、让利税转变为自主创新……”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用“几个转变”诠释了宜昌沿江布局的发展态势。

   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循环发展

  生产总值连续十年高增长,去年突破3000亿元,综合实力在中部同等城市中居第2位,在长江沿线同等城市中排名第4位。

  三峡大坝开工至今,宜昌三峡库区增加森林面积超过一百万亩,占总面积的16%。宜昌库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5.7%,水土流失面积下降9%,宜昌境内长江输沙量下降80%。

  指着这两组数据,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告诉记者:“从资源消耗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的提升。

  黄楚平介绍说,宜昌在坚持不懈的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通过 “循环经济”模式改造传统磷化工产业,产业升级实现了“双轮驱动”。

  在重大项目建设中,宜昌积极对接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结合本市“六大千亿产业”发展新业态,着力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北斗导航、磁电子等新兴产业。

  通过自主研发,新成石墨公司研发的核能级石墨填补国内空白,东方微磁建立国内首家磁电子材料及芯片产业化基地,黑旋风公司金刚石圆锯片基体技术水平国内第一,长机科技成为全国唯一全系列和最大的数控插齿机生产企业,南玻光电0.2毫米厚超薄玻璃生产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新业态,孕育出新的增长点。宜昌以“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抓手,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以服务2.8万家“中小微企业”为重点的“云制造”平台建设进入实施阶段。

  发展要素向沿江集中,向园区集中,不仅完善了低成本运输链,还搭建了创新创造的新平台,微特电子、九天环保这些高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也是“遍地开花”。 市发改委主任蒋正雄介绍说,“宜昌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平台数量在全省地级市中均居于首位。”上半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幅达9%,由此拉动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地区生产总值的 19.79%,同比增加4.79%。

  传统的支柱化工产业也在“循环”中迸发惊人活力。宜化集团每年产生大约600万吨的固体废渣,企业利用废渣发电或做水泥原料,一年光靠卖“”,就收入6亿元“绿色收入”。宜昌南玻通过工艺技术创新,率先成为国内同行业第一家全闭环生产的多晶硅企业。如今,在工业密集的宜昌开发区,园区之间、企业之间互为依托,形成了“创新中循环,循环中增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014年,园区万元GDP 能耗比2013年下降5.1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

  (记者 魏昊星 柳洁 原载《中国经济时报》2015年9月8日头版头条)

   区域合力助推长江经济带增长

   ——宜昌三峡城市群引擎区域发展透视(下)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首宋词从另一个角度欣赏,折射出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之密切。

  “抓住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建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重要支撑点。”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宜昌明确提出,将打造三峡城市群,助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

   产业融合:

   三产联动引擎内生动力

  “上控巴蜀,下引荆襄”。自古以来,宜昌就以区位优势而著称。宜昌市市长马旭明说,打造万亿经济走廊,沿江地区被赋予“核心增长极”重任,产业布局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概括地讲就是“上游做旅游,中游做服务,下游做工业”,实现一、二、三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

  宜昌市交通局局长马宏彦认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是实现一、二、三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的关键。“宜昌通则长江通。”他介绍说,三峡枢纽的通过能力已成为影响三峡航运的长江黄金水道发挥的“瓶颈”。 2011年,三峡船闸年货物通过量突破1亿吨,提前19年达到船闸设计水平。预计未来10多年,长江上游地区货运物流量将会持续保持年约20%的增速。加快三峡现代交通物流综合枢纽建设,将有助于破解这一“瓶颈”。

  宜昌市委市政府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个产业机遇,将现代物流业作为六大千亿支柱产业之一来培育。该市以三峡枢纽港区为依托,沿江布局茅坪、太平溪、小溪塔、红花套、云池、白洋等十大物流园区,高标准打造三峡物流园、云池物流园等62个重点物流项目。全力推进三峡物流中心建设,加强与上海、武汉、重庆港等重点港口的合作,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积极融入汉新欧、渝新欧和江海联运跨国物流。

  据统计,宜昌共有国家A级物流企业33家,全省重点物流企业28家,仅次于武汉市。今年上半年实现物流营业收入492.7亿元,同比增长15.1%。

  9月6日,在伍家岗区三峡物流园,园区副总经理许玲正在对三峡购物网进行维护。许玲告诉记者,2000余家商贸物流企业在这个电商平台上线运营。互联网+长江黄金水道,一个渝东鄂西最大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平台和仓储冷链基地雏形初具。

  在三峡物流园不远处,6万平方米的港区一派繁忙。“七八年前,码头上每年只通过1000多个集装箱,到去年已经超过10万个。”宜昌港务集团集装箱公司总经理夏茂想介绍说,外地企业落地,往往先看港口能力。

  在猇亭区,云池深水港正在建设,云池港沿线,宜化集团、兴发集团、中兴汽车、南玻集团等一批明星企业落户。“选择这里建工业园,就是看中了长江经济带区位优势。”河北中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赵英宅说:“我们总部在河北,部分销售市场在川东鄂西、云南、贵州和广西,将新基地建在宜昌,正是考虑到了依托黄金水道降低辐射成本。

  宜昌加快建设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一个立足三峡、呼应汉渝、多式联运、服务全国的立体综合型枢纽格局将在宜昌全面形成。

  随着大物流、大流通格局的形成,宜昌利用区域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茶叶、柑橘、白酒、食品饮料等农产品全产业链加工业体系,沿江建成安福寺、清江绿色产品加工园等9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全市90%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园区。

  “上半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847.8亿元,同比增长13.7%,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3.6%,‘规上’企业总数达到449家。”市农业局局长熊长权告诉记者,“三产融合”,使宜昌实现了从“有什么加工什么”到“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加工什么”的本质转变。

   产业辐射:

   三峡城市群引领区域新发展

  “打造万亿经济走廊离不开区域合作”。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表示,只有在更大的范围优化配置资源,增强综合枢纽功能和区域合作水平,宜昌才能真正成为长江上下游经济区互联互通的“节点”和产业“支撑点”。

  宜昌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重镇,也是长江中上游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良好的区位交通聚集了长江中上游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让宜昌与长江流域城市深度融合、联合发展。

  据介绍,三峡城市群13地市全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1.5万亿元。长期以来,三峡区域的重庆万州、湖北宜昌、荆州、荆门、恩施、神农架,以及湖南常德、张家界、岳阳等诸多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相互交融,地理地缘相连、行政区划联系紧密,以此为基础构建三峡城市群,有利于发挥发展潜力、打造竞争优势。

  “构建三峡城市群是大势所趋。”宜昌市委政研室主任汤明进一步分析,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轴线,是人口、城镇和产业的重要聚集区。在广阔的长江中上游区域,在武汉、重庆两座特大型城市之间的1000多公里,没有一座特大型城市。近年来,三峡区域里诸多城市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差异互补、合作共赢,产生良好的经济规模效应,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构建三峡城市群,有助于提升区域整体战略地位和综合实力。

  宜居则居,宜旅则旅,宜业则业,随着三峡区域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形成,过去是鄂渝两省市偏远之地,目前已经变成发展热土。

  悠久的三国、巴楚历史人文、隽永的三峡自然山水,神秘的土苗风情,使得文化旅游成为三峡城市群的靓丽“名片”和产业辐射互动的首选。去年9月25日起,三峡大坝景点率先对国人免除门票,不仅开启国家5A级景区“免票”时代,同时也拉动了三峡城市群区域旅游全线飘红。

  借助三峡这个世界级的品牌,国家六部委编制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把宜昌定位于三峡旅游的重要增长极和中心城市。湖北省委、省政府也把宜昌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持宜昌加快建设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宜昌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景城融合,大打“爱上宜昌”旅游品牌。截至目前,宜昌5A级景区达到3家,4A级景区达到12家,这在全国都不多见。如今,游客在宜昌过夜停留时间达到了2.2天,同比增加了一倍,已成为三峡城市群重要的客源输送地。

  目前,宜昌正在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版”:精心打造精品景区;拉长产业链条,实现游、购、娱、吃、住、行一体化。同时,加强与三峡城市群各地市携手合作、融合互动,实现旅游资源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形成大资源、大市场、大旅游、大发展格局。

  (原载《中国经济时报》2015年9月9日7版,记者 魏昊星 柳洁)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