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宜城市委书记李诗:为基层深改当好先锋

18.11.2015  11:16

    湖北宜城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改革试点城市,也是全国“双试点”的8个县市之一。从去年底以来,当地围绕两项改革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受到国土资源部等部委的肯定。《半月谈》杂志社近期深入到宜城进行了调研采访,并在11月10出版的第11期《半月谈(内部版)》“改革前沿”栏目刊发专访文章,现全文转载如下:

     为基层深改当好先锋

    ——访中共宜城市委书记李诗

    半月谈记者 袁志国 通讯员 何维国

    2014年底和今年3月,湖北省宜城市先后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和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城市,成为全国“双试点”的8个县市之一。如何当好基层深化改革的先锋?近日,半月谈记者来到楚国故都宜城,专访了市委书记李诗。

     这是个大底子,掉不起

    记者:宜城市同时承担两项国家改革试点,作为市委书记你有什么感受?

    李诗:在宜城的历史上,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从这里出发,到洛阳找周王问鼎,这是开先河的历史事件。这次承担“双试点”也是开先河的,既然是中央交给宜城的任务,我们就没有退路,这是个大底子,掉不起。我们将按照国家、湖北省和襄阳市的要求,大胆探索、敢试敢闯,不墨守成规。

    记者:现在两个改革进行得怎么样了?

    李诗:总体比较顺利。各地在城镇化建设中过去有一些教训,比如出现农民“被上楼”等现象,所以我们这次改革试点有前车之鉴,将城镇化的出发点和重心放在人的城镇化上。目前新型城镇化试点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围绕这项改革我们共编制了502个项目,组建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年度和中长期项目库。

    农村宅基地超面积是一个普遍现象。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最多的一户宅基地面积达到400平方米。所以,宅基地改革必须把准脉、开对方,为此我们组织市、镇、村三级干部,进村入户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汲取外地宅基地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好的做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多规合一”“按时段实行阶梯式分年度有偿使用”“无规划不审批、无设计不建房”等9个改革创新点。目前,整体试点方案已获国土资源部批复,我们第一批8个试点村(社区)改革工作也已全面展开,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县域经济“火拼”时代,唯有深改才有机遇

    记者:常有人担心改革会影响发展,这次“双试点”对宜城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李诗:湖北的县域经济发展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已进入了“火拼”时代,不加快改革就有掉队的危险,不深化改革就有后劲不足的可能,就是给自己的发展挖坑埋雷。对于宜城来说发展的任务依然很重,“双试点”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人的城镇化需要强大的产业支撑,所以我们提出要扛起工业大旗。老百姓在城镇有稳定的工作,才会有在城镇生活居住的原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前期专家团队的测算,宜城市农民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为12.4万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我们要完成的是10.5万人的市民化任务,这将是一笔非常巨大的投入。

    再比如宅基地制度的改革,如果顺利完成,我们可以节约出超过5万亩土地,这是很可观的资源。农民的房屋和宅基地确权登记后,他可以拿去搞抵押贷款,为农村经济发展“输血”。

    记者:针对人的城镇化,宜城培育了哪些特色产业?

    李诗:我们主要的产业是农产品深加工、机械电子、水晶制造和精细化工。童话故事里灰姑娘的神奇水晶鞋,在宜城已不是童话了。从2013年7月开始引进部分水晶企业,到2014年底产值就突破70亿元,短短一年多时间,我们的水晶产业从无到有,一夜之间成为继浦江之后的全国最大的水晶加工基地。因此,宜城被誉为“中西部水晶之都”。

    这是我们抓住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但我们不是简单的承接,而是站在环保“肩膀”上的承接。为做好水晶产业,我们投入近亿元,做了产业规划和建设污水处理系统、管网收集系统。我们提出了三步走的15年发展战略:5年内,实现水晶产业年产值150亿元;10年时间,实现年产值300亿元,把宜城打造成为中国水晶产业城;15年时间,实现年产值500亿元。如果这个目标顺利实现,可以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把他们留在城里。

     基层深改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记者:打头阵的先锋可能会面临失败的风险,对改革前景你是怎么评估的?

    李诗: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是我们对待“双试点”的基本态度。现在改革的确遇到一些难题,比如在农村宅基地改革方面,留守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对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当不了家、做不了主,想征求意见、达成共识比较困难;另外,农村历史遗留问题情况复杂,必须面对面去处理,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矛盾和纠纷。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费的起征面积怎么确定,农民私自买卖宅基地后又扩大面积的该如何确权,这些问题都需要细致探索。

    不过宜城的干部队伍也是蛮拼的。宅基地制度改革涉及10.66万户家庭,每户的基本情况是改革最基础性的数据。那个时候正是夏天,我们近500名干部,深入到每家每户,花了2个月时间,把这些数据弄清楚了,并对12类70多种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形成《农村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专题报告》。新型城镇化改革办的干部们也加班加点,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工作,有些干部因为过度劳累晕倒在一线。我相信有这样一支积极为改革投入的团队,宜城一定可以交一份合格答卷。

    从现在的推进情况看,我们对改革前景充满期待,已明确提出了目标:到2017年,取得“四大成果”:小河镇新型城镇化示范镇通过国家验收;全市转移农业人口7.5万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通过国家中期评估。到2020年,完成“四大任务”:全市转移农业人口10.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宜城经验。

    记者:深化改革需要稳步推进,宜城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李诗:面对改革任务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改慢了不行,过于激进也不行。在防止改革步伐踏空、踏错方面,我们侧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顶层设计原则,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做方案时反复研究、反复论证,为改革打好基础。编制《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时,我们先后召开专题会、论证会30多次,先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反复征求各方面意见,既走出去考察学习,也邀请专家团队论证,切实增强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操作性。

    二是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所有的方案都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改革是为了老百姓而改革,所以大家必须劲往一块使。

    三是搞好试点中的试点,一步一个脚印,不贪大求全,禁急功近利。通过点上试验成熟,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开。基层深化改革直接触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决不能在百姓的身家性命上出现大面积失误,一旦出现就无可挽回,沦为历史和人民的罪人。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