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农村文化小广场 舞动百姓新生活

14.06.2016  18:17

  仲夏来临,在宜城市小河镇这片热土上,村里大大小小的文化广场,就像一块块磁石,吸引着十里八乡的人们。夜幕降临之时,年长的、年少的农家妇女们,成群结伴地聚集到文化广场,一些庄稼汉也参与进来,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作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顺民意,建阵地,文化广场应运而生

  一是因地制宜,体现村庄特色。在建设农村文化小广场的过程中,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留住乡愁。菜园村位于朱市老集镇,这里朱家咀是蛮河边上有名的古码头,历史悠久,商贸云集。村里文化小广场建起后便取名为“朱家咀广场”。荣河村6组解放前曾挖壕沟防土匪。2014年,该村将6组广场建好后取名为“壕沟圈文化广场”,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刻在文化广场四周的石磙上,以警醒人们。同时,还利用本地自然条件 ,根据各村规模大小和人口多数来确定文化小广场地址和规模,因势利导,彰显特色。

  二是多方筹措,加大投入力度。为了加快全镇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步伐,相关部门大力扶持,共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建起了15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广场8个, 各类微小型文化小广场110多个。

  三是配备设施,方便群众活动。为了满足农民群众娱乐健身活动的需求,宜城市为壕沟圈、朱家咀、符埫等5个文化广场配置了文化广场活动室,添置了音响、电脑、健身器材等,并对110多个微小型文化广场配音响250台。这对全镇文化广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保障。

  二、壮队伍,抓培训,农家妇女走上舞台

  为了加强农村广场文化领头军队伍建设,更好地引导农民从家庭自我封闭中走出来,积极参加文化广场活动,宜城市重点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培训领军队伍,让歌舞爱好者成为农村传播现代文明的“种子”,小河镇先后从市群艺馆、花鼓戏剧团和襄阳市专业团体中邀请舞蹈教练15人次,对本镇农民舞蹈骨干和舞蹈爱好者进行舞蹈基础知识、技能培训,举行舞蹈培训班6场次,培训农民舞蹈骨干和舞蹈爱好者150人次。为全镇广泛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培练出一支庞大的舞蹈领军队伍。

  二是普及广场文化,让更多农民走进文化广场。为了普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歌舞娱乐和健身知识,镇文化站多次下乡送音像图片,深入到各个文化广场现场指导。各文化广场领军、领班人员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积极向农民群众教唱新歌曲,教跳新舞蹈,引领新风尚。

  目前,全镇文化广场舞队伍发展到32支,腰鼓队4支,民间艺术团体16个,文化活动覆盖全镇29个村和3个社区,参与农村文化广场活动人员近万人,文化人才队伍规模属全市前列。

  三、重内涵,办活动,广场文化异彩纷呈

  为了丰富农民群众的广场文化生活,宜城市积极挖掘当地文化艺术资源,组织和引导市民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

  一是开展节日喜庆活动。每逢元旦、春节、重阳等重大节日,他们都组织广场舞领班人员编排一些喜庆歌舞,供老百姓唱,老百姓跳,组织腰鼓队舞狮子、划旱船、打花棍到福利院为老人们专场表演,到大街上去为群众演出。

  二是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坚持把文化广场主题宣传活动与法定节日结合起来,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与本地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本地一些重大改革结合起来,近年来在本地开展了“贯彻十八大,舞动新小河”、 “旺地杯”美丽乡村广场舞等多场主题歌舞活动,让广大群众农民在娱乐健康活动中受到教育和鼓舞。

  三是开展群众竞赛活动。每年镇里都组织各村开展群众性广场舞比赛活动,先后举办群众文化广场歌舞比赛4次,评比出优秀代表队5个,优秀表演者15人。各村根据各村的实际,积极组织群众广泛开展广场舞比赛活动,荣河村、菜园村、符埫村、朱市社区等每年开展群众性广场舞比赛在两次以上,参与农民达数千人次。

  农村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群众的上进心。许多农民走出了家门,远离赌博桌,跳起了娱乐健康舞。把追求文明,追求上进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有效地增进了邻里感情,家庭和睦。一些原鸡犬相闻、互不往来的农民有了更多交流感情的机会和有效方式,增进了理解,增进了友谊,涌现出许多家丈夫骑摩托送妻子跳舞,妻子带丈夫下舞池的动人故事,有力地改变了农民群众的陈规旧习,使广大农民群众步入现代文明,体验现代文明,享受现代文明。